虏人情伪,臣尝熟论之矣:譬如狩狗焉,心不肯自闲,击不则吠,吠而后却;呼之则驯,驯必致啮。盖吠我者忌我也,驯我者狎我也。彼何尝不欲战,又何尝不言和,为其实欲战而乃以和狎我,为其实欲和而乃以战要我,此所以和无定论而战无常势也,犹不可以不察。曩者兀术之死,固尝嘱其徒使入我和,曰:「韩、张、刘、岳,近皆习兵,恐非若辈所敌。」则是其情意欲和矣。然而未尝不进而求战者,计出于忌我而要我也。刘豫之废,亶尝虑无以守中原,则请割三京;亶之弑,亮尝惧我有问罪之师,则又谋割三京而还梓宫;亮之殒,褒又尝缓我追北之师,则复谋割白沟河、以丈人行事我;是其情亦真欲和矣,非诈也。未几,亶之所割,视我守之人非其敌,则不旋踵而复取之;亮之所谋,窥我遣贺之使,知其无能为,则中辍而萌辛巳之逆;褒之所谋,悟吾有班师之失,无意于袭,则反复而有意外之请。夫既云和矣而复中辍者,盖用其狎而谋胜于我也。
以下是对《美芹十论 察情第二》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诗句释义:
- “虏人情伪”:描述了敌军的狡猾和虚伪,表明敌人可能不真心作战或和谈。
- “臣尝熟论之矣”:作者辛弃疾曾经详细地论述过这个问题。
- “譬如狩狗焉”:比喻敌人如同狩猎中的狗一样,既有攻击性也有警觉性。
- “心不肯自闲”:敌人内心不愿意自己处于安逸状态,即有战斗的欲望。
- “击不则吠”:如果不受到攻击,敌人就会吠叫表示不满。
- “吠而后却”:受到攻击后,敌人可能会退却。
- “呼之则驯”:如果被呼唤,敌人会变得顺从。
- “驯必致啮”:但一旦变得顺从,就可能导致被利用或伤害。
- 译文与注释:
- 原文:“虏人之情伪,臣尝熟论之矣:譬如狩狗焉,心不肯自闲,击不则吠,吠而后却;呼之则驯,驯必致啮。”
译文:《美芹十论 察情第二》中指出:敌人的心思难以捉摸,就像打猎时追逐的狗一样。他们内心不愿意自己保持安静,受到攻击就不会叫唤,但会叫唤之后退缩。但如果被呼唤,就会变得顺从,但一旦顺从就会被利用或伤害。
注释:虏人(指金国的敌人);臣(指辛弃疾);熟论之矣:仔细论述;譬如狩狗焉:比喻敌人的狡猾和虚伪;心不肯自闲:内心不愿意自己处于安逸状态;击不则吠:受到攻击不会叫唤;吠而后却:会受到攻击后退却;呼之则驯:被呼唤则会顺从;驯必致啮:一旦变得顺从就会被利用或伤害。
- 赏析:
-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揭示了敌人的真实意图和行为模式。通过对“狩猎狗”这一形象的描述,诗人成功地表达了敌人既狡猾又易怒的双重性格。
- 诗歌中的对比手法也非常突出。例如,“心不肯自闲”与“呼之则驯”,展示了敌人内心的矛盾和不稳定;而“驯必致啮”则揭示了一旦顺从就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现实。
-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需要保持警惕和谨慎,既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也要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美芹十论 察情第二》是辛弃疾对敌情分析的经典之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