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乎民心,民心叛服之由实基于喜怒。喜怒之方形,视之若未有休戚;喜怒之既积,离合始决而不可制矣。何则?喜怒之情有血气者皆有之:饱而愉,暖而适,遽使之饥寒则怨;仰而事,俯而育,遽使之捐弃则痛;冤而求伸,愤而求泄,至于无所控告则怒;怨深痛巨而怒盈,服则合,叛则离。秦汉之际,离合之变,于此可以观矣。秦人之法惨刻凝密,而汉则破觚为圜,与民休息,天下不得不喜汉而怒秦。怒之方形,秦自若也;怒之既积,则喜而有所属,秦始不得自保,遂离而合于汉矣。
方今中原之民,其心果何如哉?二百年为朝廷赤子,耕而食,蚕而衣,富者安,贫者济,赋轻役寡,求得而欲遂,一染腥膻,彼视吾民如晚妾之御嫡子,爱憎自殊,不复顾惜。方僭割之时,彼守未固,此讻未定,犹勉强姑息以示恩,时肆诛戮以贾威;既久稍玩,真情遂出,分布州县,半是胡奴,分朋植党,仇灭中华。民有不平,讼之于官,则胡人胜而华民则饮气以茹屈;田畴相邻,胡人则强而夺之;孽畜相杂,胡人则盗而有之;民之至爱者子孙,签军之令下,则贫富不问而丁壮必行;民之所惜者财力,营筑馈饷之役兴则空室以往而休息无期;有常产者困寠,无置锥者冻馁。民初未敢遽叛者,犹徇于苟且之安,而訹于积威之末。辛巳之岁相挺以兴,矫首南望、思恋旧主者,怨已深、痛已巨,而怒已盈也。逆亮自知形禁势格,巢穴迥遥,恐狂谋无成窜身无所,故疾趣淮上,侥幸一胜,以谋溃中原之心而求归也。此机不一再,而朝廷虑不及此,中原义兵寻亦溃散。吁!甚可追惜也。
”`
诗句: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乎民心,民心叛服之由实基于喜怒。喜怒之方形,视之若未有休戚;喜怒之既积,离合始决而不可制矣。何则?喜怒之情有血气者皆有之:饱而愉,暖而适,遽使之饥寒则怨;仰而事,俯而育,遽使之捐弃则痛;冤而求伸,愤而求泄,至于无所控告则怒;怨深痛巨而怒盈,服则合,叛则离。秦汉之际,离合之变,于此可以观矣。秦人之法惨刻凝密,而汉则破觚为圜,与民休息,天下不得不喜汉而怒秦。怒之方形,秦自若也;怒之既积,则喜而有所属,秦始不得自保,遂离而合于汉矣。
译文:自古以来,天下的分离和聚合总是系于民心,民心的反叛和归服其实都基于喜怒。喜怒的格局,看着就像没有休憩的日子;喜怒之积累,使得分离开始并无法控制。为什么呢?喜怒的情感都有血气之人共有:饱时愉悦,暖时满足,突然使其饥寒就会抱怨;仰事父母,俯育子女,突然使其抛弃就会痛苦;冤仇寻求伸张,愤怒寻求发泄,到无处申诉就会愤怒;深深的怨恨和巨大的痛苦而愤怒满溢,顺从就是合一,叛逆就是分离。秦始皇时期,分离和聚合的变化就在这可以观察到。秦始皇的法律严苛严密,而汉朝却能打破这种规则,与百姓休息娱乐,天下不能不对汉朝感到喜悦而对秦朝感到愤怒。愤怒的局势,秦朝自己像没事一样;怒的积累,那么喜悦就有归属,秦朝才无法自保,于是就离开并和汉朝联合了。
注释:
- 美芹十论:辛弃疾在南宋乾道元年写的一组论文,共十篇。这组论文以“美芹”命名,寓意虽不完美但出于一片赤诚之心。
- 审势第一:分析敌我形势的重要性。
- 察情第二:了解人民的真实情感和需求。
- 观衅第三:观察矛盾和纷争的源头。
- 自治第四:主张自我管理与节制。
- 守淮第五:保持边防安全。
- 屯田第六:屯田政策的重要性。
- 致勇第七:培养军队的勇气和力量。
- 防微第八: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 久任第九:长期任职的好处。
- 详战第十:详细阐述战争的策略和方法。
赏析:
《美芹十论》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军事家兼政治家辛弃疾的作品。该文通过分析国家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状况,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旨在挽救国家的危亡、促进民族的统一。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民心的向背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因素。作者认为,国家的政策和措施应该根据民众的实际需求和情感变化来调整,只有得到民心的支持和认同,才能实现长久的稳定和发展。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民本”理念,强调了国家治理应以民众的利益为核心。
在《观衅第三》中,辛弃疾进一步指出,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矛盾往往是由于君主的暴政或统治者的无能导致的。如果统治者能够及时察觉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就可以减少矛盾的发生,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繁荣。同时,文章还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个人修养,才能赢得民心的支持和拥护。
《美芹十论》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文献,也是一首饱含激情、充满爱国情怀的诗篇。它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的背景下,辛弃疾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通过对国家政策的反思和批评,以及对民众情感的关注和理解,展现了他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