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古之善用兵者,非能务为必胜,而能谋为不可胜。盖不可胜者乃所以徐图必胜之功也。我欲胜彼,彼亦志于胜,谁肯处其败?胜败之情战于中,而胜败之机未有所决。彼或以兵来,吾敢谓其非张虚声以耀我乎?彼或以兵遁,吾敢谓其非匿形以诱我乎?是皆未敢也。然则如之何?曰:「权然后知轻重,度而后知长短」,定故也。「他人有心,与忖度之」,审故也。能定而审,敌情虽万里之远可定察矣。今吾藏战于守,未战而长为必战之待;寓胜于战,未胜而常有必胜之理。彼诚虚声以耀我,我以静应而不轻动;彼诚匿形以诱我,我有素备而不可乘;胜败既不能为吾乱,则故神闲而气定矣。然后徐以吾之心度彼之情,吾犹是彼亦犹是,南北虽有异虑,休戚岂有异趣哉!
美芹十论 · 察情第二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
译文:
当两股敌对势力对峙时,如果不能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就会产生疑虑。这种疑虑会使我们很容易受到惊吓,受到惊吓的一方就会做出错误的回应,这样就很难深入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了。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不会被对方迷惑。如果我们不被对方所迷惑,那么在听取他们的挑衅时,就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就掌握了主动权,敌人的实际利益也会受损。古代善于用兵的人并不是只想着如何取胜,而是想办法避免被敌人击败。因为只有不被击败,才能从容地计划如何取得胜利。如果我们想要战胜敌人,敌人也一定想要战胜我们,谁愿意处于失败的境地呢?胜负的情况往往在内心产生,而且胜败的关键还没有确定。敌人可能以兵力进攻,我敢说他们不是虚张声势来炫耀我方吗?敌人可能以兵力撤退,我敢说他们不是隐藏身形引诱我们吗?这些都是没有确凿的证据的猜测。既然这样,我们该怎么办呢?那就需要“权衡之后才知道轻重”,衡量之后才知道长短。确定了以后,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了。别人的心思,通过揣摩和判断,就可以知道是否与自己相符。如果知道了别人的用心,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了。只要能够判断准确,即使敌人离得很远也能够了解清楚。现在我们把战争放在守备后面,未战之前就做好了必战的准备;把胜利寄托在战争中,未胜之前就有着必胜的把握。敌人如果真的是以虚假的声势来吓唬我们,那么我们就保持镇静的态度不轻易出击;敌人如果真的是企图引诱我们,我们就有充分的准备而不容易被利用。胜败既然不能扰乱我们的心神,那么我们就可以保持神闲气定的状态了。然后我们就可以慢慢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对方的意图,我们的想法和他们的想法是一样的,南北虽然有所差异,但忧喜的心情却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啊!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论述的是军事上的心理战术。诗人认为,要想掌握战争的胜利,首先要了解敌方的真实情况。这就需要对战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出敌方的优势和弱点,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战略和战术。同时,诗人还强调了战争中的谨慎态度和灵活应对能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战争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轻率行动,以免陷入被动的局面。此外,他还指出,在战争中要善于观察和思考,从对方的行为和言语中寻找线索,从而做出正确判断。最后,他呼吁大家保持冷静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在战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