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仕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三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既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义田记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生平酷爱施舍,对于自己的亲人和那些贫穷但有才德的人,他都慷慨施舍。
当范仲淹地位显达时,他拥有一千亩肥沃的田地,称为“义田”,用以养活家族中的贫困之人。这些田地每日供应食物给村民,每年提供衣物给村民,并且为村民的婚丧嫁娶提供帮助。范仲淹会选出家族中最能干、最贤明的成员来管理这份田地,负责其收支事宜。每天向村民免费提供一升粮食,每年发放一件丝绸衣物,嫁女的村民可以得到五百钱,再嫁一次的村民可以得到三十千钱,娶妻的村民可以得到三十千钱,再娶的村民可以得到十五千钱,葬亲的村民按照再嫁的标准给予,而年幼者则给予十千钱。家族聚集的人口达到九十口,一年的收入可以购买八百斛稻谷;将这些收入用于供给家族,使得他们生活富饶且永不匮乏。在官场上工作并等待接替职位的人也能分得一份;而在职官员们则不享用这份俸禄。这就是范仲淹设立义田的初衷。
当初范仲淹尚未富贵显赫之前,他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志向,但是直到三十年后才得以实现。后来他成为西帅,并参预了朝政大事,这时他才有了额外的收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范仲淹去世后,他的后世子孙继续经营这份产业,继承并发扬了他的意愿。范仲淹已经功成名就、俸禄丰厚,但他却一生清贫至死。他去世那天,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可以敛葬他,儿子也没有能力为他办理丧事,只有以施舍贫苦族人的名义,把遗产留给了自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