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登彼公堂》四章,章四句,太守陈公之词也。

苏子曰:士之求仕也,志于得也,仕而不志于得者,伪也。苟志于得而不以其道,视时上下而变其学,曰:吾期得而已矣。则凡可以得者,无不为也,而可乎?昔者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孔子善之,曰:「招虞人以皮冠。」夫旌与皮冠,于义未有损益也,然且不可,而况使之弃其所学,而学非其道欤?

熙宁五年,钱塘之士贡于礼部者九人,十月乙酉,燕于中和堂,公作是诗以勉之曰: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言水而及松柏,于其动者,欲其难进也。万世不移者,山也,时飞时止者,鸿雁也;言山而及鸿雁,于其静者,欲其及时也。公之于士也,可谓周矣。《诗》曰:「无言不酬,无德不报。」二三子何以报公乎?

送杭州进士诗叙

诗歌原文

右《登彼公堂》四章,章四句,太守陈公之词也。苏子曰:士之求仕也,志于得也,仕而不志于得者,伪也。苟志于得而不以其道,视时上下而变其学,曰:吾期得而已矣。则凡可以得者,无不为也,而可乎?昔者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孔子善之,曰:「招虞人以皮冠。」夫旌与皮冠,于义未有损益也,然且不可,而况使之弃其所学,而学非其道欤?

熙宁五年,钱塘之士贡于礼部者九人,十月乙酉,燕于中和堂,公作是诗以勉之曰: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言水而及松柏,于其动者,欲其难进也。万世不移者,山也;时飞时止者,鸿雁也;言山而及鸿雁,于其静者,欲其及时也。公之于士也,可谓周矣。《诗》曰:「无言不酬,无德不报。」二三子何以报公乎?

译文

这首诗由苏轼创作,是为杭州进士陈襄所作的送行之作。首章指出,那些追求功名的人,若仅满足于获得官职,便是一种虚伪。如果一个人只追求官职的取得而不遵循正确的途径,随着时机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学问,那么这个人所追求的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

第二章通过齐景公召见虞人但未得到回应的例子,说明了真正的智慧在于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苏轼引用孔子对待虞人的教诲来说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理。

第三章继续这一主题,苏轼以水的比喻来描述那些不思进取的人,强调了坚持原则的重要性。同时提到那些能够顺应时代变迁的人,就像山和鸿雁那样稳重而又适时。

在最后一章中,苏轼表达了自己对知州陈襄的期望,希望他能像古代诗人一样,拥有深厚的德行和才华,以诗会友,用诗歌来回报社会。

注释

  • : 杭州,今浙江杭州市。
  • 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的合格者。
  • : 这里指陈襄,即杭州知府。
  • 公堂: 指陈公办公的地方或官府。
  • : 此处指诗歌。
  • : 古代文体名,常用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主张。
  • : 比喻无常之物;比喻那些不思进取、随波逐流的人。
  • 松柏: 常绿植物,象征坚韧不拔和高洁的品格。
  • : 这里象征稳定和永恒。
  • 鸿雁: 迁徙的水鸟。常用来比喻君子应适时进退。

赏析

此诗通过对比水和松柏、山和鸿雁的不同特性,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苏轼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作为比喻,既展现了个人品质的追求,又体现了对时势变化的敏锐洞察。整首诗通过对杭州进士的勉励,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