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顾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无以宣畅郁湮,导迎清旷。乃直其南凿门通道,以临白河,而取旁近废门旧额以榜之,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一目千里;而西陵诸山,空蒙晻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寤叹隐忧,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呜呼,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时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获。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按楚汉以来成败兴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抑尝思之:张公远矣,其一时之事,虽唐之治乱所以分者,顾亦何预于后之人?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是以虽旷百世而相感,使人忧悲愉佚勃然于胸中,恍若亲见其人而真闻其语者,是岂有古今彼此之间,而亦孰使之然哉?

《江陵府曲江楼记》赏析

在宋代朱熹的笔下,《江陵府曲江楼记》以其独特的笔触,将广汉张侯敬夫治理荆州时的一幕幕生动展现。此文不仅记录了一座建筑的诞生,更是一段历史情感与自然景观交织的画卷。

文章开篇便描绘了张侯敬夫治理荆州后的繁荣景象,他虽无权执政,却能以高墙外的开阔视野来排除障碍,迎纳清风明月。这种对于环境与心态的把握,透露出一位官员的胸襟与智慧。随后,文中通过“乃直其南凿门通道”一句,展现了张侯对于改善民生、拓宽视野的决心。这不仅是一个建筑的诞生,更是一种精神的觉醒,是对自由与开放的追求。

文中转入对张侯个人品质的描写。张侯不囿于学府的围墙之外,反而因之而感到束缚。他的这一行为,不仅为江陵带来了新的气象,也体现了他超越小我、追求大我的精神特质。这种超越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进入主题,即曲江楼的建设及其意义。张侯选择在白河之畔筑起新楼,并命名之为“曲江楼”,这一举动不仅仅是为了美化景致,更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建筑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之心。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张九龄的名句“曲江流思旧”,同样寄托了深远的意蕴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张侯并非一味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当读到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时,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时代的沉重与个体命运的渺小。他的内心始终牵挂着朝廷之事,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贯穿全文,令人动容。

文中以“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作为结尾,既是对张侯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他未来期望的寄语。朱熹在此巧妙地运用了典故,让这座楼不仅是一处建筑,更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江陵府曲江楼记》通过对一个具体建筑及其背后故事的描述,展示了一位官员的理想与抱负。文章不仅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更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传递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追求。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张侯对国家的深情与责任,同时也被其个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