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年十五六时,与于厚相遇于屏山刘氏斋馆,俱事病翁先生。子厚少余一岁,读书为文,略相上下,犹或有时从余切磋,以进其所不及。后三四年,余犹故也,而子厚一旦忽踊跃骤进,若不可以寻尺计,出语落笔,辄惊坐人。余固叹其超然不可追逐,而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自尔二十余年,子厚之诗文日益工,琴书日益妙,而余日益昏惰,乃不能及常人,亦且自念其所旷阚,又有急于此者,因遂绝意,一以顽鄙自安,固不暇复与子厚度长絜大于文字间矣。既而子厚一再徒家崇安、浦城,会聚稍希阔。然每得其诗文笔札,必为之把玩赏叹,移日不能去手。

盖于厚之文学太史公,其诗学屈、宋、曹、刘而下及于韦应物,视柳子厚犹以为杂用今体,不好也。其隶古尤得魏、晋以前笔意,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无一点世俗气。中年不得志于场屋,遂发愤谢去,杜门读书,清坐竟目,间辄曳杖行吟田野间,望山临水以自适。其于骚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抑扬高下、俯仰疾徐之间,凌厉顿挫,幽眇回郁,闻者为之感激慨叹,或至泣下。由是其诗日以高古,遂与世亢,至不复可以示人。或者得之,亦不省其为何等语也。独余犹以旧习未忘之故,颇能识其用意深处,盖未尝不三复而深悲之,以为子厚岂真坐此以穷,然亦不意其遂穷以死也。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黄子厚诗序:这是一篇关于黄子厚的诗歌序言,记录了诗人与黄子厚相遇、交往以及黄子厚在文学上的成就和遭遇。
  2. 余年十五六时:诗人在十五岁到十六岁的时候遇到了黄子厚。
  3. 与于厚相遇于屏山刘氏斋馆:两人在屏山刘家书房相遇。
  4. 俱事病翁先生:两人都拜病翁先生为师。
  5. 子厚少余一岁:黄子厚比诗人小一岁。
  6. 读书为文,略相上下:黄子厚的学问和写作能力与诗人相当,甚至有时还能互相学习、切磋。
  7. 犹或有时从余切磋:诗人有时候会与黄子厚一起探讨学问。
  8. 以进其所不及:通过这种交流和学习,黄子厚能够进步,超越自己的不足。
  9. 后三四年_余犹故也:过了三四年后,诗人仍然像以前一样,而黄子厚突然有了显著的进步,好像无法用尺子去衡量。
  10. 子厚一旦忽踊跃骤进,若不可以寻尺计:黄子厚突然变得非常活跃和迅速进步,好像是不能用尺寸来衡量的。
  11. 出语落笔,辄惊坐人:他说话写文章,常常能使人惊叹不已。
  12. 余固叹其超然不可追逐:我感叹他的才能和成就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追赶范围。
  13. 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在他的同行中很少有人能够赶上他。
  14. 自尔二十余年:从此以后的二十多年里。
  15. 子厚之诗文日益工:黄子厚的诗文逐渐变得更加精湛。
  16. 琴书日益妙:他的琴艺和书艺也逐渐变得更加出色。
  17. 而余日益昏惰:而我则变得越来越懒惰。
  18. 乃不能及常人:我连普通人都比不上,甚至连自我反省的机会都没有。
  19. 且自念其所旷阚:我甚至开始想象自己有什么欠缺或者缺陷。
  20. 又有急于此者:而且还有比我更急于进步的人。
  21. 因遂绝意:所以我最终放弃了继续努力的念头。
  22. 一以顽鄙自安固不暇复与子厚度长絜大于文字间矣:我选择了一个顽固鄙陋的生活方式,不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讨和交流。

接下来是译文:

我在十五岁到十六岁的时候,遇到了黄子厚。我们两人在屏山刘家书房相遇,都是拜病翁先生为师。黄子厚比我还小一岁,他的学问和写作能力与我的差不多,甚至有时候还能互相学习、切磋。后来三四年后,我还是像以前一样,而黄子厚却突然有了很大的进步,好像已经超出了一般人的范畴。他说话写文章,常常能让周围的人惊叹不已,我本来很感叹他的才华和成果,远远超过了我的追赶范围。在我的同行之中,很少有能够赶得上他的人。从那时起的二十多年里,黄子厚的诗文逐渐变得更加精美,他的琴艺和书法也愈发高超。而我自己却越来越懒惰,以至于没有达到普通人的水平,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还有什么欠缺。此外,还有比我更加渴望进步的人,这让我最终选择了放弃,选择了一种顽固而鄙陋的生活方式,不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和与他交流。

下面是对这首作品的赏析:

这首《黄子厚诗序》是朱熹在晚年所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黄子厚的经历和成就的描述,表达了对他才华的赞赏和对其困境的同情。诗中详细描绘了黄子厚年轻时与诗人的相识和友谊,描述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以及后来的悲剧性结局。

诗中提到了黄子厚的才华和他与诗人的友谊。两人都是才学出众的年轻人,共同拜一位老师为师,相互切磋学问,共同进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子厚的进步似乎超出了诗人的预期,使得诗人不禁感叹他的才华和成就已经超越了普通人的追赶范围。诗中多次提到黄子厚“一跃而进”,仿佛他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诗人却始终停留在自己的水平线上。

诗中也描述了黄子厚的不幸遭遇。尽管他的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他的生活却因为种种原因陷入困境。诗人通过这段描述表达了对黄子厚的同情和关注。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诗中的结尾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于黄子厚悲剧性结局的惋惜之情。黄子厚的才华和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使他陷入了困境甚至走向死亡。这不仅是黄子厚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诗人对此感到悲哀,同时也引发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黄子厚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他的才华、成就和不幸的命运。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