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通八解者全彰,念彼劳生提后进。
【其五十五】
上士一决一切了,十二时中常皎皎。
掷剑挥空大丈夫,回头自觉无边表。
【其五十六】
中下多闻多不信,文章学解增心病。
阎公未肯便饶伊,碓捣磨磨终不静。
【其五十七】
但自怀中解垢衣,威音王佛汝须知。
已前妙得犹为二,何况今时说是非。
【其五十八】
谁能向外夸精进,五千退席闻无信。
我宁速入于涅槃,莫教堕落声闻性。
【其五十九】
从他谤,任他非,体若虚空物物齐。
无异孩童争瓦砾,更加黄叶止伊啼。
【其六十】
把火烧天徒自疲,坚持十力助他非。
烦恼息时全体是,速令直下发菩提。
【其六十一】
我闻恰似饮甘露,非自非他谁作做。
累生未了此真身,致使同他入梦户。
解析与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修行和悟道的,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比喻,表达了修行者对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认识。下面是逐句的解读及相应的译文,同时提供了必要的关键词注释,并进行了赏析。
【其五十五】
上士一决一切了,十二时中常皎皎。掷剑挥空大丈夫,回头自觉无边表。
注释:
- 上士:指修行达到高层次的人物。
- 一决一切了:表示一种决断力,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 十二时中:泛指一天中的每个时辰,这里指修行者的日常生活。
- 皎皎(jiǎo):明亮的样子,常用来形容清澈、纯洁。
- 掷剑挥空:形容修行者心无杂念,如释重负,自由自在。
- 回头自觉无边表:回头望去,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广阔无边,不受外界限制。
赏析:
此诗描述了修行者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和困扰时,如何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定。”一决一切了”展现了修行者的果断和力量,”十二时中常皎皎”则描绘了其在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清醒和清明的状态。”掷剑挥空大丈夫”进一步体现了修行者的超脱和自由。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修行者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从容和自信。
【其五十六】
中下多闻多不信,文章学解增心病。阎公未肯便饶伊,碓捣磨磨终不静。
注释:
- 中下:指中层或者中等层次,这里特指世俗的学问。
- 文章学解:指文学和学术知识。
- 心病:精神上的困扰或疾病,这里指的是过度追求学问而带来的精神压力。
- 阎公:古代对法官或官府的称呼。
- 碓捣磨磨:比喻反复劳作,无法停止。
- 终不静:始终不能平静。
赏析:
此诗反映了修行者在追求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精神困境。修行者虽然学识渊博,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内心的不安和困扰。诗中的“文章学解增心病”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内心的挣扎。”阎公未肯便饶伊”则展示了修行者在面对世俗压力时的坚韧和坚持。
【其五十七】
但自怀中解垢衣,威音王佛汝须知。已前妙得犹为二,何况今时说是非。
注释:
- 威音王佛:佛教中对佛陀的一种尊称。
- 垢衣:比喻心灵的污染或烦恼。
- 解垢衣:清除心灵上的污垢。
- 已前:过去。
- 妙得:高明的智慧。
- 二:佛教用语,意为“正法”。
- 今时:现代。
- 说是非:评论是非对错。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修行者对于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但自怀中解垢衣”意味着修行者在内心世界中清除了所有的污垢和烦恼。”威音王佛汝须知”表明修行者已经了解或认识到佛法的本质。”已前妙得犹为二”暗示过去的智慧已经足够,但现代社会的言论和争论往往带来更多的是非之辨,使修行者意识到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真正的智慧仍然充满挑战。
【其五十八】
谁能向外夸精进,五千退席闻无信。我宁速入于涅槃,莫教堕落声闻性。
注释:
- 精进:佛教用语,指努力修行。
- 五千退席:指佛教中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违反这些戒律的人会被逐出僧团。
- 涅槃:佛教用语,指达到生死界限后的最终境界,即解脱。
- 声闻性:指声闻乘者的身份,即听闻佛法后修行成道的人。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修行者对于自我修行态度的转变。修行者不再仅仅追求外在的修行成果,而是更加注重内心的修炼和提升。”我宁速入于涅槃”表达了修行者宁愿直接进入涅槃状态,也不希望通过外界的认可来实现自身的解脱。这种转变体现了修行者对内在修为的重视以及对外界评价的超越。
【其五十九】
从他谤,任他非,体若虚空物物齐。无异孩童争瓦砾,更加黄叶止伊啼。
注释:
- 从他谤,任他非:接受他人的批评和误解,不过分在意。
- 体若虚空物物齐:形容心胸宽广,包容万物。
- 无异孩童争瓦砾:比喻无论别人怎么争执,都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
- 更加黄叶止伊啼:指秋天黄叶落下时,小动物停止了鸣叫,这里比喻修行者对外界干扰的超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修行者面对外界批评和误解时的豁达心态。”从他谤,任他非”展现了修行者对外界言论的不在意,”体若虚空物物齐”则表明修行者的内心如同虚空般广阔,能够容纳万象。”无异孩童争瓦砾”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者对外界纷扰的超然态度,”更加黄叶止伊啼”则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面对自然变化和外界声音时依然保持平静的状态。整首诗传达了一种超脱和宁静的氛围,体现了修行者的心灵境界。
这首诗通过对不同修行阶段的描绘,展现了修行者从初学到深修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面对内外世界的复杂性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应对方式。整体上,诗歌充满了对修行者内心世界的关注和对修行过程的反思,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纷扰、追求内心清净的哲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