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六七】

吾早曾经多劫修,大通智胜本因周。

因何佛法不现前,为伊不荐混迷流。

【其一六八】

不是等闲相诳惑,一失人身难再得。

善根微细恶因多,地狱阿鼻无间隔。

【其一六九】

建法幢,立宗旨,语默风云处处是。

莫言止道有曹溪,失汝元常何益利。

【其一七〇】

明明佛敕曹溪是,曹溪一滴周天备。

法海澄济润古今,飞空着地谁知贵。

【其一七一】

第一迦叶首传灯,百万人天耸耳听。

金色头陀闻不会,拈花起处笑尖新。

【其一七二】

二十八代西天记,祖祖相传无别智。

唐朝八定四空禅,有为不达真空位。

【其一七三】

历江海,入此土,万水千山同一路。

来时无物去时空,稽首牟尼悉加护。

【其一七四】

菩提达磨为初祖,梁王未契如聋瞽。

这首诗名为《证道歌二百六十八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领悟,以及对佛法的信仰和追求。

【其一六七】- “吾早曾经多劫修,大通智胜本因周。”
注释:我很早之前就经历了许多劫难的修炼,达到了大通智胜的境界。
赏析:这里的“多劫”指的是很长的时间,“修”表示修行、修炼,“大通智胜”是指极高的智慧和悟性。整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修行成果的自豪感。

【其一六八】- “因何佛法不现前,为伊不荐混迷流。”
注释:为何佛法没有显现在人们眼前,是因为他没有推荐它给那些迷失道路的人。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作者认为佛法应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少数人。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那些迷失自我的人的关切。

【其一六九】- “不是等闲相诳惑,一失人身难再得。”
注释:这不是轻率地欺骗他人,一旦失去了人身(生命),就很难再得到了。
赏析:这句诗强调了生命的宝贵和不可重来,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不要虚度光阴。

【其一七〇】- “善根微细恶因多,地狱阿鼻无间隔。”
注释:善根虽然微小,但恶因却非常多,地狱之苦无法完全避免。
赏析:这句诗揭示了因果循环的道理,即使是微小的行为也会导致恶果,而地狱之苦是难以避免的。这也反映了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观念。

【其一七一】- “建法幢,立宗旨,语默风云处处是。莫言止道有曹溪,失汝元常何益利。”
注释:建立法幢(指寺庙),确立宗旨,无论是言谈还是沉默,都能体现佛法无处不在。不要说只有曹溪这个地方有佛法,失去你的原初真理,又有何益处?
赏析:这句诗强调了佛法无处不在,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或一种方式,而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它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原初真理的执着追求。

【其一七二】- “明明佛敕曹溪是,曹溪一滴周天备。法海澄济润古今,飞空着地谁知贵。”
注释:佛的圣旨明确指出曹溪是佛法的发源地,曹溪的一滴就能满足整个宇宙的需要。法海的澄净能滋润古往今来的一切,即使是飞在空中或着地的石头,也是无比宝贵的。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佛教的伟大和普照众生的特性。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空中与地面的事物,强调了佛法的永恒价值和普世意义。

【其一七三】- “第一迦叶首传灯,百万人天耸耳听。金色头陀闻不会,拈花起处笑尖新。”
注释:第一位释迦牟尼佛首先传授佛法,无数众生仰望聆听。金色的头陀听闻后无法理解,只有在拈花微笑的地方,才会出现新的理解。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佛教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们对佛法的渴望和理解的深度。同时,也体现了佛法的智慧和独特性。

【其一七四】- “二十八代西天记,祖祖相传无别智。唐朝八定四空禅,有为不达真空位。”
注释:从第二十一代开始,记录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二十八代祖先的故事,他们一直传承着相同的智慧。唐朝的八定和四空禅教中,有为法并不能够达到真正的真空境界。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佛教传承的智慧和经验,同时也揭示了佛法的深层次含义。通过比较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佛教实践,强调了佛法的普适性和永恒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