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役人必用乡户,犹食之必用五谷,衣之必用丝麻,济川之必用舟楫,行地之必用牛马。虽其间或有以他物充代,然终非天下所可常行。今者,徒闻江浙之间数郡雇役,而欲措之天下,是犹见燕晋之枣栗,岷蜀之蹲鸱,而欲以废五谷,岂不难哉?

又欲官卖所在房场,以充衙前雇直。虽有长役,更无酬劳。长役所得既微,自此必渐衰散,则州郡事体,憔悴可知。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官于四方者,用力之馀,亦欲取乐,此人之至情也。若雕弊太甚,厨传萧然,则似危邦之陋风,恐非太平之盛观。陛下诚虑及此,必不肯为。且今法令莫严于御军,军法莫严于逃窜。禁军三犯,厢军五犯,大率处死,然逃军常半天下。不知雇人为役,与厢军何异?若有逃者,何以罪之?其势必轻于逃军,则其逃必甚于今日。为其官长,不亦难乎?

上神宗皇帝书
自古以来,役人必须使用本地的农户,就像食物一定需要五谷,衣服一定需要丝麻,河流的疏导一定需要舟楫,土地的耕作一定需要牛马。虽然中间可能会有其他物品来代替,但始终不是天下所能够常行的方法。如今,只是听说江浙地区数郡雇佣劳动力,而想要推广到全国,就像是看见燕晋地区的枣栗,岷蜀地区的蹲鸱,却想要废除五谷,岂不是困难吗?
又想要官府出售所在房场,以充衙前雇直。虽然有长时间工作,但没有酬劳。长工所得微薄,因此必然逐渐衰落散失,那么州郡的事情就会憔悴可知。士大夫捐弃亲戚,抛下坟墓,跟随官府去四方,这是他们努力之余,也想取乐,这是人的至情。如果雕刻太甚,厨传凄凉,那么就似是危邦的陋风,恐怕不是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象。陛下如果真的考虑到这些,一定不肯这么做。况且现在法令没有比御军更严的了,军法没有比逃跑更严厉的了。禁军三犯,厢军五犯,大率处死,然而逃跑的士兵经常占据一半国土。不知道雇佣人为役,和厢军有什么不同?如果有逃跑的人,用什么罪名来惩罚他们?其结果势必轻于逃跑士兵,那么他们逃跑的必定比今天更加严重。作为他们的长官,不是很困难吗?
译文:
自古以来,服役人员必须由当地百姓担任,就像食物需要五谷、衣物需要丝麻一样。河流的疏通需要舟楫,土地的耕作需要牛马。虽然中间可能会有其他物品来代替,但始终不是天下所能够常行的方法。如今,只是听说江浙地区数郡雇佣劳动力,而想要推广到全国,就像是看见燕晋地区的枣栗,岷蜀地区的蹲鸱,却想要废除五谷,岂不是困难吗?
又想要官府出售所在房场,以充衙前雇直。虽然有长时间工作,但没有酬劳。长工所得微薄,因此必然逐渐衰落散失,那么州郡的事情就会憔悴可知。士大夫捐弃亲戚,抛下坟墓,跟随官府去四方,这是他们努力之余,也想取乐,这是人的至情。如果雕刻太甚,厨传凄凉,那么就似是危邦的陋风,恐怕不是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象。陛下如果真的考虑到这些,一定不肯这么做。况且现在法令没有比御军更严的了,军法没有比逃跑更严厉的了。禁军三犯,厢军五犯,大率处死,然而逃跑的士兵经常占据一半国土。不知道雇佣人为役,和厢军有什么不同?如果有逃跑的人,用什么罪名来惩罚他们?其结果势必轻于逃跑士兵,那么他们逃跑的必定比今天更加严重。作为他们的长官,不是很困难吗?
赏析:
此文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均输法”主张的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实行均输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文章首先提出自古役人必须用乡户的观点,接着指出雇役与逃窜等同,说明雇役制度并不合理。然后通过对比古代和现在的雇役方式,进一步证明了均输法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分析官吏对于雇役的态度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强调了均输法的必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