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弓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义,则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注释】

仲弓:即冉求,字仲弓。古代鲁国人。孔子弟子。孔子弟子中以政事著称者,有子张、子夏、子贡等。冉求为人谦恭好学,为官时勤政爱民,政绩卓著。

焉知贤才而举之:怎么知道谁是贤人,就推荐给他们呢?焉,通“焉能”。

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孔子说:“你能够推举你所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放过吗?”

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这就能看出冉求和圣人用心的大小。

便,副词,就。

推此义:依据这个道理。

兴邦:使国家强盛。

丧邦:使国家灭亡。

在公私之间:在于公与私的关系之中。

【赏析】

这首诗是孔子对冉求的评论,赞扬了冉求的为官之德。

第一句是孔子问话的起头,意思是说冉求不知道谁是贤人,就向孔子询问。这里用反衬的手法,突出冉求谦虚好学、勤于政事的品质。“焉”通“焉能”,表示疑问语气;“知之”指了解;“所不(bù)知”,指自己不了解的人或事。“尔所不知”与“尔所知”相对,表明冉求的为官之道,在于能够识别贤能之士。

第二句是孔子的回答。意思是说,只要知道贤能之人,就要把他们推荐出来。“尔所知”是冉求所能做到的,“人所不(bù)知”是冉求所不能做到的。“人其舍诸?”的意思是说,如果别人不了解贤能之人,那么冉求就会推荐他们,使他们得以施展才华。这句话强调了“知己知彼”的道理,即了解自己的能力,同时认识他人的需求。

最后一句是孔子进一步阐述道理。意思是说,冉求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能够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公私关系处理好了,就能够使国家的强盛和衰落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里的“兴邦”是指国家繁荣昌盛,“丧邦”则是指国家衰落亡国。

整首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通过对冉求的论述,展现了孔子的思想观念和治国理念。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关键在于选拔和任用贤能之士,让他们为国家效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具备自知之明和公私分明的能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