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何也?北方阴极而生寒,寒生水,南方阳极而生热,热生火,故水润而火炎,水下而火上。东方阳动以散而生风,风生木。木者,阳中也,故能变,能变,故曲直。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金者,阴中也,故能化,能化,故从革。中央阴阳交而生湿,湿生土。土者,阴阳冲气之所生也,故发之而为稼,敛之而为穑。曰者,所以命其物。爰者,言于之稼穑而已。润者,性也。炎者,气也。上下者,位也。曲直者,形也。从革者,材也。稼穑者,人事也。冬,物之性复,复者,性之所,故于水言其性。夏,物之气交,交者,气之时,故于火言其气。阳极上,阴极下,而后各得其位,故于水火言其位。春,物之形着,故于木言其形。秋,物之材成,故于金言其材。中央,人之位也,故于土言人事。水言润,则火,土溽,木敷,金敛,皆可知也。火言炎,则水洌,土,木温,金凊,皆可知也。水言下,火言上,则木左,金右,土中央,皆可知也。推类而反之,则曰后,曰前,曰西,曰东,曰北,曰南,皆可知也。木言曲直,则土圜,金方,火锐,水准,皆可知也。金言从革,则木变,土化,水因,火革,皆可知也。土言稼穑,则水之井洫,火之爨冶,木、金之为械器,皆可知也。所谓木变者何?灼之而为火,烂之而为土,此之谓变。所谓土化者何?能能润,能敷能敛,此之谓化。所谓水因者何?因甘而甘,因苦而苦,因苍而苍,因白而白,此之谓因。所谓火革者何?革生以为熟,革柔以为刚,革刚以为柔,此之谓革。金亦能化,而命之曰从革者何?可以圜,可以平,可以锐,可以曲直,然非火革之,则不能自化也,是故命之曰从革也。夫金,阴精之纯也,是其所以不能自化也。盖天地之用五行也,水施之,火化之,木生之,金成之,土和之。施生以柔,化成以刚,故木挠而水弱,金坚而火悍,悍坚而济以和,万物之所成也,奈何终于挠弱而欲以收成物之功哉?
《洪范传》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作品。该诗通过对“水”、“火”、“木”、“金”、“土”五行的阐释,展现了古人对宇宙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哲学思考。下面是对该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 诗句翻译:
-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这句话是对五行的基本解释,分别描述了水的属性为润物无声,火的特性为炽热向上,木的生长形态为弯曲而直,金的材质属性为顺从变革,土的用途是种植庄稼。
- 译文对比:
- 原文中的“曰”在这里被翻译为“叫做”,“爰”表示“于之稼穑而已”,意指在种植庄稼的过程中使用这些元素。
- “润者,性也。”润在这里是指水的本质属性,即滋润万物的能力。
- “炎者,气也。”炎在这里是指火的气态表现,即燃烧时的热量。
- “曲直者,形也。”曲直描述的是木的生长状态,即弯曲或直挺。
- “从革者,材也。”从革指的是金的材质特性,即顺应变革的材料性质。
- “稼穑者,人事也。”稼穑指的是农业活动,即种植和收获的过程。
- 注释分析:
- 通过注释可以看出,这首诗采用了五行思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五行理论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五种基本元素,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宇宙的自然法则。
- 赏析评价:
- 该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体现了王安石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通过对五行的描述,反映了他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如“水曰润下,火曰炎上”等,这些都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哲思性。
《洪范传》不仅是王安石对五行理论的一种诠释,也是其哲学思想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