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可以学书矣。
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如《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先秦古器,科斗文字,结密而无间,如焦山崩崖《瘗鹤铭》、永州摩崖《中兴颂》、《李斯峄山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诏。近世兼二美,如杨少师之正书行草,徐常侍之小篆。此虽难为俗学者言,要归毕竟如此。如人眩时,五色无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黄皂白,亦自粲然。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诗句与译文:
论书·上篇
注释:讨论书法艺术,特别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对后世的影响。
译文:《兰亭》虽然被公认为是真行书的典范,但并不意味着每一笔每一画都必须精确无误。正如周公、孔子也会有小错误,但这些错误并不会妨碍他们成为聪明睿智的圣人。因此,不善学的人会因为圣人的小错而学,结果却陷入片面的理解中。
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可以学书矣。
注释:一个鲁国人说:“我要用我自己的缺点去学习柳下惠的优点。”
译文:这表示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缺点中学习到别人的优点。
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注释:王羲之认为他的书法技巧如同雕刻在沙上的锥子和刻在泥上的印章一样,都是因为笔力藏在笔尖之下,心意已经提前到达了笔尖。
译文:这表明王羲之的书法非常注重内在的力量和意境。
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注释:后来的学者在使用《兰亭集序》中的“永”字时,往往过于拘泥于形式,导致书法变得庸俗。王羲之的两句话被认为是书法中的经典之语。
译文:这说明王羲之的书法理念是深远且经典的。
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如《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先秦古器,科斗文字,结密而无间,如焦山崩崖《瘗鹤铭》、永州摩崖《中兴颂》、《李斯峄山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诏。近世兼二美,如杨少师之正书行草,徐常侍之小篆。此虽难为俗学者言,要归毕竟如此。如人眩时,五色无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黄皂白,亦自粲然。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注释:苏轼提到书法的大问题和小问题。《东方朔画像赞》等作品展示了大字的技巧;《乐毅论》等作品则显示了小字的艺术。同时,他提到了古代的文字(如甲骨文),这些字体虽然结密无间,但是仍然能够看出它们的独特之美。
译文:苏东坡强调了书法中大字和小字的不同处理方式。他还指出,学习书法需要经常临摹古代的书法作品来获取形态的相似性。只有当一个人的心不杂念时,才能真正达到书法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