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古人作《兰亭序》《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若深墨本,但得笔中意耳。今人但见深墨本收书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
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
诗句:
1 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古人作《兰亭序》《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若深墨本,但得笔中意耳。今人但见深墨本收书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
-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 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
- 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 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 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
译文:
- 学习书法要端正,但受限于法则;如果偏向一侧去追求美,往往在左面做得好而在右侧却做得不好。古人写《兰亭序》和《孔子庙堂碑》,都是只用淡淡的墨迹,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古人的笔法,手腕回转时有余的力道。如果是浓墨书写,仅仅得到笔中的意思罢了。现在的人只看到浓墨书写能展现出书法锋芒,所以用旧的笔墨来临摹,却不知道前辈书法初开始的时候也有锋锐的地方,这才是不传之秘。
- 心里能转动手腕,手上能转动笔杆,书写的文字就仿佛是符合心意的。古人学习书法并没有其他不同,就是能够运用笔而已。
- 草书中最美妙的地方,必须让学者自己去体会,但是要学习很长时间才能理解。墨池和笔冢并不是传授的知识,那些只是妄论。
- 所有书写都要比简单复杂,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复杂。现代的青年人写字就像新妇打扮自己一样,有很多装饰,最终却没有那种烈女般的气质。
- 学习书法需要心中有道义,同时也需要广泛地学习圣贤的智慧,只有这样的书才是可贵的。如果他们的精神世界无法得到升华,即使他们的笔墨技巧不逊色于元常和逸少,也只是庸俗之人罢了。我曾经说,士大夫在世间可以有无数的方式,唯一不可以的就是庸俗,一旦庸俗就无法挽救了。
- 字中要有笔,就像禅宗中的句子要有眼睛一样。必须要有这种能力,才能真正懂得书法之道。如果要学习书法,首先要学会用笔。用笔的方法,应该是双手都进行操作。手掌放松,手指用力,用无名指支撑着手中的笔,这样就能写出有力的线条。古人学习书法并不总是临摹,而是将古人的书贴在墙壁上观看,看得入神后就会按照自己的心意去书写。学成之后,还要在心中保持一种朴素无华的状态,这样才有资格成为书法家,给世人作为典范。凡是写字都需要仔细观察魏晋时期的书法作品,将其融入自己的心中,自然就能学到古人的笔法。想要学习草书,就必须精通真正的楷书,明白书写的方向和力度,这样就能了解草书的写法,也就不难掌握草书的技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