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至南越,南越王恐,顿首谢罪,愿奉明诏,长为籓臣,奉贡职。于是下令国中曰:“吾闻两雄不俱立,两贤不并世。汉皇帝,贤天子。自今以来,去帝制、黄屋、左纛。”因为书,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老夫,故越吏也,高皇帝幸赐臣佗玺,以为南越王。孝惠皇帝即位,义不忍绝,所以赐老夫者甚厚。高后用事,别异蛮夷,出令曰:‘毋与蛮夷越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老夫处僻,马、牛、羊齿已长。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内史籓、中尉高、御史平凡三辈上书谢过,皆不反。又风闻老夫父母坟墓已坏削,兄弟宗族已诛论。吏相与议曰:‘今内不得振于汉,外无以自高异。’故更号为帝,自帝其国,非敢有害于天下。高皇后闻之,大怒,削去南越之籍,使使不通。老夫窃疑长沙王谗臣,故发兵以伐其边。老夫处越四十九年,于今抱孙焉。然夙兴夜寐,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汉也。今陛下幸哀怜,复故号,通使汉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号,不敢为帝矣!”

诗句释义:

  1. “贾至南越,南越王恐,顿首谢罪,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
  • “贾至”:指贾至这个人。
  • “南越”: 古时对南海及周边地区的称呼。
  • “王”:古代对国王的尊称。
  • “恐”:恐惧。
  • “顿首”:叩头至地,表示极度谦卑和敬礼。
  • “谢罪”:承认错误并请求宽恕。
  • “愿奉明诏”:愿意听从朝廷的命令。
  • “长为藩臣”:长久作为藩邦的臣子。
  • “奉贡职”:贡献贡品和职责。

译文:

贾至到了南方,南越王非常担心,他跪在地上磕头,请求贾至原谅,愿意遵从皇帝的命令,长期作为藩邦的臣子,继续进贡。

注释:

  •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北宋的司马光等人编纂,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
  • “卷十三 · 汉纪五”: 《资治通鉴》第十三卷是关于汉朝的历史,第五部分是关于汉高祖时期的记录。
  • “贾至”: 指的是唐朝中期的官员贾至。
  • “南越”: 指的是古代中国的南部地区,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
  • “王”: 古代对国王的尊称。
  • “恐”: 感到害怕或担忧。
  • “顿首”: 叩头至地,是一种极为恭敬的礼仪。
  • “谢罪”: 承认错误并请求宽恕。
  • “愿奉明诏”:希望能遵从皇帝的命令。
  • “长为藩臣”: 长久作为藩邦的臣子,藩臣是对外国君主的一种称谓。
  • “奉贡职”:贡献贡品和职责,贡品通常是指向皇帝贡献的物品,而”贡职”则意味着履行相应的职责。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南越王面对外来使节时的态度转变,从最初的恐惧不安到后来的诚恳谢罪,再到最后的表达忠诚于朝廷的愿望。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南越王在政治压力下的心理变化和对外关系的策略调整。同时,诗中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外政策中的藩属关系,以及对外来使者的礼节要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