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赵缪王子林说秀决列人河水以灌赤眉,秀不从;去之真定。林素任侠于赵、魏间。王莽时,长安中有自称成帝子子舆者,莽杀之。邯郸卜者王郎缘是诈称真子舆,云“母故成帝讴者,尝见黄气从上下,遂任身;赵后欲害之,伪易它人子,以故得全。”林等信之,与赵国大豪李育、张参等谋共立郎。会民间传赤眉将渡河,林等因此宣言“赤眉当立刘子舆”,以观众心,百姓多信之。十二月,林等率车骑数百晨入邯郸城,止于王宫,立郎为天子;分遣将帅徇下幽、冀,移檄州郡,赵国以北、辽东以西皆望风响应。
淮阳王更始二年(甲申,公元二四年)
春,正月,大司马秀以王郎新盛,乃北徇蓟。
申屠建、李松自长安迎更始迁都。二月,更始发洛阳。初,三辅豪桀假号诛莽者,人人皆望封侯。申屠建既斩王宪,又扬言“三辅儿大黠,共杀其主。”吏民惶恐,属县屯聚;建等不能下。更始至长安,乃下诏大赦,非王莽子,他皆除其罪,于是三辅悉平。时长安唯未央宫被焚,其馀宫室、供帐、仓库、官府皆案堵如故,市里不改于旧。更始居长乐宫,升前殿,郎吏以次列庭中。更始羞怍,俯首刮席,不敢视。诸将后至者,更始问:“虏掠得几何?”左右侍官皆宫省久吏,惊愕相视。
这首诗描述了王莽末年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诗中提到的王郎和林邑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对政权稳定性和合法性的不同看法。通过描绘各地响应和反抗的混乱局面,作者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心理动态。同时,也反映了王莽末年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在这首诗中,还提到了申屠建、李松等人的行动。他们从长安迎接更始迁都到长安,并且与赵国的大豪们一起策划拥立王郎为皇帝。这显示了当时政治权力的争夺以及地方势力对于中央政权的态度。此外,更始帝在得知王郎的新动向后,下令大赦天下,并试图平息叛乱。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更始帝的政治策略,也反映了他对民众的态度。
诗中的“百姓多信之”表达了民众对于起义军的支持,但同时也暗示了这种支持可能是出于恐慌或对现状的不满。而更始帝的行为,如升前殿、刮席等细节描写,则展现了他试图控制局势的努力,尽管最终未能成功。这首诗通过对一系列事件的描述,展现了王莽末年社会政治的混乱与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