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帝幸东平,追念献王,谓其诸子曰:“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因泣下沾襟。遂幸献王陵,祠以太牢,亲拜祠坐,哭泣尽哀。献王之归国也,骠骑府吏丁牧、周栩以王爱贤下士,不忍去之,遂为王家大夫数十年,事祖及孙。帝闻之,皆引见,既愍其淹滞,且欲扬献王德美,即皆擢为议郎。乙未,幸东阿,北登太行山,至天井关。夏,四月,乙卯,还宫。庚申,假于祖祢。
五月,徙江陵王恭为六安王。
秋,七月,庚子,诏曰:“《春秋》重三正,慎三微。其定律无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止用冬初十月而已。”
冬,南单于遣兵与北虏温禺犊王战于涿邪山,斩获而还。武威太守孟云上言:“北虏以前既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塞,谓宜还南所掠生口以慰安其意。”诏百官议于朝堂。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以为不可许,司徒桓虞及太仆袁安以为当与之。弘因大言激厉虞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虞延叱之,伦及大鸿胪韦彪各作色变容。司隶校尉举奏弘等,弘等皆上印绶谢。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事以议从,策由众定,訚訚衎衎,得礼之容,寝嘿抑心,更非朝廷之福。君何尤而深谢!其各冠覆!”帝乃下诏曰:“江海所以能长百川者,以其下之也。少加屈下,尚何足病!况今与匈奴君臣分定,辞顺约明,贡献累至,岂宜违信,自受其曲!其敕度辽及领中郎将庞奋,倍雇南部所得生口以还北虏;其南部斩首获生,计功受赏,如常科。”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四十七 · 汉纪三十九
壬辰,帝幸东平,追念献王,谓其诸子曰:“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因泣下沾襟。遂幸献王陵,祠以太牢,亲拜祠坐,哭泣尽哀。
译文:
皇帝在东平巡视,回忆献王的事迹,对诸子说:“思念他的人,思念他的家乡;他在的地方,他已经去世了。”因此泪流满面,衣襟湿润。随后去献王墓地祭祀,用太牢之礼,亲自拜祭献王的牌位,并流泪哭泣,哀悼之情十分悲痛。
关键词解释与赏析:
- “壬辰”:指的是农历日期,古代用于记日和计算农事等,具有特定的历法意义。
- “东平”:地名,位于今天中国山东省境内,是当时皇帝巡视的地方之一。
- “献王”:是指汉武帝刘彻的儿子刘庆,他在世时被封为“鲁王”,后来改称“献王”。
- “太牢”:指牛、羊、猪三种牲畜各一,是古代祭祀时的礼制,代表着对先人和神明的最高敬意。
- “祠以太牢”:表示献王被皇帝追悼,并在其墓地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以示尊重和纪念。
- “哭尽哀”:表达了皇帝对献王逝世的深切哀痛,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怀念。
- “乙未”:即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皇帝巡视东平的日期。
- “丁牧、周栩”:指的是当时骠骑府吏丁牧和周栩,他们因为对献王忠诚而不愿离去,成为献王的家臣达数十年。
- “乙卯”:即农历八月十四日,是皇帝返回宫中的日子。
- “庚申”:即农历十二月初五,皇帝假借祖庙进行祭祀。
- “江陵王恭”:是当时南匈奴单于派遣的将领,后来被北匈奴温禺犊王所杀。
- “《春秋》重三正”:引用《春秋》一书,强调要重视三个正统年号的重要性,慎言三微,即慎言小事。
- “诏百官议于朝堂”:皇帝命令百官在朝廷上讨论此事,表明了皇帝对于此事的高度重视。
- “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这两位官员对皇帝的诏书进行了回应和建议,体现了他们的忠诚和智慧。
- “司徒桓虞及太仆袁安”:同样参与讨论的官员们,他们的建议和态度反映了当时的朝廷风貌和社会价值观。
- “赐生口还北虏”:皇帝决定将北部俘虏的人口归还给他们,显示了皇帝对于和平和友誼的重视。
- “江海所以能长百川者”:引用《庄子》中的一句话,比喻了长江大海能够包容百川,说明了宽容和包容的重要性。
- “夫少加屈下,尚何足病”:表达了一种谦逊的态度,认为即使是稍微屈尊俯就,也不应该感到有什么不足。
- “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皇帝赐予那些怀孕的妇人三斛胎养谷,并且免除她们丈夫一年赋税,展现了皇帝的仁慈和对民生的关注。
这首诗描绘了皇帝在巡视东平时追忆献王及其家族的历史,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展示了皇帝处理国事、安抚民心的智慧与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