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日磾丧至京师,朝廷议欲加礼,孔融曰:“日磾以上公之尊,秉髦节之使,而曲媚奸臣,为所牵率,王室大臣,岂得以见胁为辞!圣上哀矜旧臣,未忍追案,不宜加礼。”朝廷从之。金尚丧至京师,诏百官吊祭,拜其子玮为郎中。
冬,十一月,曹操复攻张绣,拔湖阳,禽刘表将邓济;又攻舞阴,下之。
韩暹、杨奉在下邳,寇掠徐、扬间,军饥饿,辞吕布,欲诣荆州;布不听。奉知刘备与布有宿憾,私与备相闻,欲共击布;备阳许之。奉引军诣沛,备请奉入城,饮食未半,于座上缚奉,斩之。暹失奉,孤特,与十馀骑归并州,为抒秋令张宣所杀。胡才、李乐留河东,才为怨家所杀,乐自病死。郭汜为其将伍习所杀。
颍川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刘表俱待以宾礼。钦数见奇于表,袭喻之曰:“吾所以与子俱来者,徒欲全身以待时耳,岂谓刘牧当为拨乱之主而规长者委身哉!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吾与子绝矣!”饮慨然曰:“请敬受命!”及曹操迎天子都许,俨谓饮曰:“曹镇东必能匡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还诣操,操以俨为朗陵长。阳安都尉江夏李通妻伯父犯法,俨收治,致之大辟。时杀生之柄,决于牧守,通妻子号泣以请其命。通曰:“方与曹公戮力,义不以私废公!”嘉俨执宪不阿,与为亲交。

东汉时期,太傅马日磾的灵柩从京师运回并安葬在京师。朝廷商议是否为他的葬礼举行加礼,孔融认为马日磾虽然位高权重,但曲意谄媚奸臣,为所指使,应予以谴责。朝廷最终决定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

译文:朝廷商议要为马日磾大办丧事,提高仪式规格。孔融说:‘马日磾以上公的尊贵地位,代表天子出使。但他曲意献媚奸臣,受奸臣的牵制。’”

赏析:

关键词:马日磾、礼仪、忠诚与背叛、孔融

解析:

  1. 背景介绍:
  • 马日磾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大臣,以辅佐皇帝和处理外交事务而闻名。他因持天子之旄节而受到尊重。
  1. 事件经过:
  • 马日磾因病去世,其灵柩从京师运回。
  • 朝廷商议是否为他举行加礼,孔融反对为奸臣服务的行为,认为他应该受到谴责。
  • 朝廷最终决定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以彰显其忠诚和对汉朝的贡献。
  1. 人物分析:
  •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以其直言不讳和忠诚于国家而著称。他认为马日磾的行为背离了君子之道,因此提出批评。
  • 孔融的政治立场在当时颇为鲜明,他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畏权势。
  1. 文化影响:
  • 此事件体现了当时士人对忠诚与背叛的深刻反思,强调了君子之道的重要性。
  • 马日磾的事迹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如《后汉书》中的相关记载。
  1. 结论:
  • 马日磾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考验,也是对政治忠诚的体现。
  • 通过孔融的言论,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士人的风骨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注释:

东汉时期,太傅马日磾的灵柩从京师运回并安葬在京师。朝廷商议是否为他的葬礼举行加礼,孔畅认为马日磾虽然位高权重,但曲意谄媚奸臣,为所指使,应予以谴责。朝廷最终决定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

译文:朝廷商议要为马日磾大办丧事,提高仪式规格。孔融说:‘马日磾以上公的高贵地位,代表天子出使。但他曲意迎合奸臣,被所指使,上表署名补用,都为奸臣所操控,上章署名补用都是奸臣所操控。’

赏析:

  1. 背景介绍:
  • 马日磾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大臣,以忠心耿直和智慧处理朝政而闻名。他因持天子之旄节而受到尊重。
  1. 事件经过:
  • 马日磾因病去世,其灵柩从京师运回。朝廷商议是否为其举行加礼,孔融反对为其举行盛大的追悼仪式。
  • 孔融认为马日磾的行为违背了君子之道,因此提出批评。
  • 朝廷最终决定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以彰显其忠诚和对汉朝的贡献。
  1. 人物分析:
  •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以其直言不讳和忠诚于国家而著称。他认为马日磾的行为背离了君子之道,因此提出批评。
  • 孔融的政治立场在当时颇为鲜明,他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畏权势。
  1. 文化影响:
  • 此事件体现了当时士人对忠诚与背叛的深刻反思,强调了君子之道的重要性。
  • 马日磾的事迹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如《后汉书》中的相关记载。
  1. 结论:
  • 马日磾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考验,也是对政治忠诚的体现。通过孔融的言论,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士人的风骨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