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献皇帝丁建安三年(戊寅,公元一九八年)
春,正月,曹操还许。三月,将复击张绣。荀攸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乖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操不从,围绣于穰。
夏,四月,使谒者仆射裴茂诏关中诸将段煨等讨李傕,夷其三族。以煨为安南将军,封C171乡侯。
初,袁绍每得诏书,患其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以许下埤湿,雒阳残破,宜徙都鄄城以就全实;操拒之。田丰说绍曰:“徙都之计,既不克从,宜早图许,奉迎天子,动托诏书,号令海内,此算之上者。不尔,终为人所禽,虽悔无益也。”绍不从。会绍亡卒诣操,云田丰劝绍袭许,操解穰围而还,张绣率众追之。五月,刘表遣兵救绣,屯于安众,守险以绝军后。操与荀彧书曰:“吾到安众,破绣必矣。”及到安众,操军前后受敌,操乃夜凿险伪遁。表、绣悉军来追,操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它日,彧问操:“前策贼必破,何也?”操曰:“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吾是以知胜矣。”绣之追操也,贾诩止之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听,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登城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促追之。”绣素信诩言,遂收散卒更追,合战,果以胜还,乃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曹公军新退,必自断后。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既无失策,力未尽而一朝引退,必国内有故也。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资治通鉴·卷六十二·汉纪五十四赏析
解读历史事件,洞见时代变迁
- 事件背景与起因
- 曹操还许时期
- 张绣对刘表依附关系
- 双方对峙局势形成
- 荀攸建言与张绣策略
- 荀攸建议缓攻以待时机
- 张绣依赖游军仰食于表
- 双方军事策略对比
- 袁绍与张绣决策影响
- 袁绍对诏书反应及对策
- 袁绍对天子移徙态度
- 张绣与袁绍关系分析
- 田丰劝绍袭许之策
- 田丰劝袁绍图许策略
- 袁绍决策失败原因
- 田丰劝战与袁绍决策
- 曹操与荀彧智谋较量
- 曹操破绣策略与荀彧建议
- 曹操兵败后采纳贾诩建议
- 贾诩对形势变化判断
- 曹公军力与战术运用
- 曹军新退与后续行动
- 曹操在战后策略调整
- 曹操与曹仁军队配合
- 董承、张杨欲迎天子计划
- 董承、张杨意图
- 杨奉、李乐反对计划
- 诸将猜疑与不信任
- 韩暹与胡才冲突
- 韩暹攻击董承背景
- 胡才与杨奉冲突
- 上使调解二人冲突
- 黄巾何仪投靠袁术
- 黄巾何仪拥众行为
- 曹操击破黄巾势力
- 袁术对黄巾支持分析
- 《资治通鉴》编撰意义
- 《资治通鉴》编纂过程
- 编者总结经验教训
- 宋神宗评价《资治通鉴》
-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与政策反思
- 社会动乱原因探究
- 政治体制与权力斗争分析
- 历史经验与治国方略启示
- 历史人物评价与影响
- 人物功过与历史位置
- 历史事件中人物角色
- 人物对后世影响评估
- 历史事件对后世影响
- 三国鼎立格局形成
- 历史教训与未来警示
- 历史研究价值和意义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