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大司马温奏:“废放之人,屏之以远,不可以临黎元。东海王宜依昌邑故事,筑第吴郡。”太后诏曰:“使为庶人,情有不忍,可特封王。”温又奏:“可封海西县侯。”庚寅,封海西县公。
温威振内外,帝虽处尊位,拱默而已,常惧废黜。先是,荧惑守太微端门,逾月而海西废。辛卯,荧惑逆行入太微,帝甚恶之。中书侍郎郗超在直,帝谓超曰:“命之修短,本所不计,故当无复近日事邪?”超曰:“大司马臣温,方内固社稷,外恢经略,非常之事,臣以百口保之。”及超请急省其父,帝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于此,由吾不能以道匡卫,愧叹之深,言何能谕!”因咏庾阐诗云:“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遂泣下沾襟。帝美风仪,善容止,留心典籍,凝尘满席,湛如也。虽神识恬畅,然无济世大略,谢安以为惠帝之流,但清谈差胜耳。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一百零三 · 晋纪二十五

十二月,大司马温奏:“废放之人,屏之以远,不可以临黎元。东海王宜依昌邑故事,筑第吴郡。”太后诏曰:“使为庶人,情有不忍,可特封王。”温又奏:“可封海西县侯。”庚寅,封海西县公。

【译文】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十二月,大司马司马温上奏道:“废黜的人,被隔离到远方,不能治理百姓,东海王应当依照昌邑王的旧例,在吴郡修建府第。”太后下诏说:“如果让他做平民,心中实在不忍,可以特别封王。”司马温又上奏说:“可以封为海西县侯。”庚寅日,被封为海西县公。

【赏析】

这段文字是关于晋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司马温的权势。首先,“资治通鉴”是一部记录历史的重要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的宏观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进程和变化。

司马温是东晋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他的行动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通过奏请、上书等方式,试图影响朝廷的决策。这种行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是非常常见的,因为当时的皇帝权力相对集中,而其他官员则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争取自己的利益。

这段文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例如,文中提到的“令之修短,本所不计”,表达了一种对于生死无常的淡然态度。同时,文中还提到了“致意尊公”,这是一种对长辈的尊敬和关心的表现,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际交往的方式。

这段文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人物的行为描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晋朝时期政治和社会风貌的途径。同时,它也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保持冷静和坚定,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生活的种种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