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先疑右将军田昂,囚之;至是召昂,谢而赦之,使与武卫将军梁中庸共讨蒙逊。别将王丰孙言于业曰:“西平诸田,世有反者。昂貌恭而心险,不可信也。”业曰:“吾疑之久矣,但非昂无可以讨蒙逊者。”昂至侯坞,帅骑五百降于蒙逊,业军遂溃,中庸亦诣蒙逊降。
五月,蒙逊至张掖,田昂兄子承爱斩关内之,业左右皆散。蒙逊至,业谓蒙逊曰:“孤孑然一己,为君家所推,愿匄馀命,使得东还与妻子相见。”蒙逊斩之。
业,儒素长者,无他权略,威禁不行,群下擅命;尤信卜筮、巫觋,故至于败。
沮渠男成之弟富占、将军俱傫帅户五百降于河西王利鹿孤。傫,石子之子也。
孙恩陷沪渎,杀吴国内史袁崧,死者四千人。
凉王隆多杀豪望以立威名,内外嚣然。人不自保。魏安人焦朗遣使说秦陇西公硕德曰:“吕氏自武皇弃世,兄弟相攻,政纲不立,竞为威虐。百姓饥馑,死者过半。今乘其纂夺之际,取之易于返掌,不可失也。”硕德言于秦王兴,帅步骑六万伐凉,乞伏乾归帅骑七千从之。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四之解析与赏析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在这部浩繁的编年体史书中,每一卷都是一个独立的篇章,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兴衰更迭、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国家的盛衰变迁。

一、前言概述

晋纪第三十四记录了西晋安皇帝隆安五年(401年)的历史情况。这一年,武威王利鹿孤企图称帝,但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对。文中引用了安国将军勿仑的话:“吾国自上世以来,被发左衽,无冠带之饰,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室庐……虚名无实,徒足为世之质的,将安用之!”勿仑认为这样的大号难以顺民心,而且一旦称帝后会引发诸多问题。利鹿孤最终听从了大臣们的意见,没有称帝。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君主制度的质疑和反对,以及人们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状态的追求。

二、人物分析及影响

  1. 勿仑的政治智慧:勿仑作为一位军事将领,他对国家政权的看法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士族阶层的思想特点。勿仑的言论体现了一种实用主义思想,即政治权力应当服务于人民的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个人的荣耀或统治。他的这种看法在当时具有前瞻性,为后世提供了一种反思君主制度的视角。

  2. 利鹿孤的决策:利鹿孤在勿仑的劝导下最终放弃了称帝的打算。这展示了他在政治上的成熟和睿智。他认识到称帝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王位安全,因此选择了更为稳妥的道路。这一决策体现了领导者的智慧和远见。

  3. 群臣的态度:整篇文献通过展示群臣对利鹿孤决策的不同反应,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权力的不同态度和价值观。这些观点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策制定,也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历史意义与启示

通过对《资治通鉴》晋纪第三十四的深入阅读和理解,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中国的士人阶层如何在政治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关注国家的繁荣昌盛,更加注重百姓的利益和福祉。这种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虽然在当时并未得到完全的实施,但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我们应学习勿仑等人的务实精神和远见卓识。在今天的社会中,面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时,我们需要像勿仑一样具备深刻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其次,我们要尊重和支持那些为国家繁荣做出贡献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无论是通过言语还是行动,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历史的篇章。

我们也要学会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而是深入了解事物的真相。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资治通鉴》中的这一篇章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一种启迪。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关注民生、勇于担当的精神始终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