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修之固请行,裕恐修之至蜀,必多所诛杀,土人与毛氏有嫌,亦当以死自固,不许。
分荆州十郡置湘州。
加太尉裕太傅、扬州牧。
丁巳,魏主嗣北巡,至长城而还。
安皇帝辛义熙九年(癸丑,公元四一三年)
春,二月,庚戌,魏主嗣如高柳川。甲寅,还宫。
太尉裕自江陵东还,骆驿遣辎重兼行而下,前刻至日,每淹留不进。诸葛长民与公卿频日奉候于新亭,辄差其期。乙丑晦,裕轻舟径进,潜入东府。三月,丙寅朔旦,长民闻之,惊趋至门。裕伏壮土丁旿于幔中,引长民却人闲语,凡平生所不尽者皆及之,长民甚悦。丁旿自幔后出,于座拉杀之,舆尸付廷尉。收其弟黎民,黎民素骁勇,格斗而死。并杀其季弟大司马参军幼民、从弟宁朔将军秀之。庚午,秦王兴遣使至魏修好。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六·晋纪三十八》中,毛修之固请行,但因担心其至蜀后可能多所诛杀,引起当地土人的反感或不满,因此不被允许。毛修之的请求被拒绝,这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军事策略。在毛修之的请求中,他希望前往蜀地执行任务,以维护国家的稳定。然而,由于他对可能引起的政治后果的担忧,他的请求最终未能实现。
文中还涉及到了对荆州十郡的设置以及加封太尉裕为太傅、扬州牧的事件。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朝廷内部的调整,也显示了太尉裕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同时,文中还描述了秦王兴派遣使者与北魏修好的情况,这表明两国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外交活动和交流。
文中描绘了太尉裕潜入东府的场景,以及他在新亭接待公卿时的情景。这些细节描写了太尉裕的行动能力和他的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复杂性。总的来说,这段历史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物行为,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诗词翻译
毛修之坚决请求行动,但因为担心他到蜀地后可能会大肆杀戮,引起当地人的反感或不满,所以不被允许。
分出荆州十郡设立湘州。
加给太尉裕太傅、扬州牧的职务。
丁巳日,魏主嗣向北巡视,到达长城后返回。
安皇帝辛义熙九年(癸丑年,公元四一三年)
春季,二月,庚戌日,魏主嗣前往高柳川。甲寅日,返回宫中。
太尉裕从江陵向东返回,陆续派遣辎重并快速前进,但由于某些原因,每天停留在原地不进发。诸葛长民与公卿们频频在新的亭子等候,每次都因时间未到而感到焦急。乙丑日结束时,太尉裕乘小船径直进入东府。三月,丙寅日清晨,诸葛长民得知此消息后,急忙奔向城门。太尉裕隐藏壮士丁旿在帷幕后面,引着诸葛长民避开众人私下交谈,谈及所有未解决的问题及之前的矛盾,诸葛长民非常高兴。丁旿从帷幕后出来,当着众人的面将诸葛长民杀害,随后把尸体交给廷尉审理。同时,他也逮捕了诸葛长民的弟弟黎民,黎民一向骁勇善战,最终在格斗中死亡。他还杀死了诸葛长民的季弟大司马参军幼民和从弟宁朔将军秀之。庚午日,秦王兴派遣使节至北魏修好。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件,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毛修之的请求和遭遇,以及魏主嗣的北巡,都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同时,诗中的一些细节如太尉裕潜入东府的行为,也展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不同面貌和心态。整体上,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机会,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