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乙酉,帝还宫。
己亥,魏主还平城,饮至告庙,以降民五万馀家分置近畿。
初,魏主过彭城,遣人语城中曰:“食尽且去,须麦熟更来。”及期,江夏王义恭议欲芟麦剪苗,移民堡聚。镇军录事参军王孝孙曰:“虏不能复来,既自可保;如其更至,此议亦不可立。百姓闭在内城,饥馑日久,方春之月,野采自资;一入堡聚,饿死立至,民知必死,何可制邪!虏若必来,芟麦无晚。”四坐默然,莫之敢对。长史张畅曰:’孝孙之议,实有可寻。”镇军府典签董元嗣侍武陵王骏之侧,进曰:“王录事议不可夺。”别驾王子夏曰:“此论诚然。”畅敛板白骏曰:“下官欲命孝孙弹子夏。”骏曰:“王别驾有何事邪?”畅曰:“芟麦移民,可谓大议,一方安危,事系于此。子夏亲为州端,曾无同异;及闻元嗣之言,则欢笑酬答。阿意左右,何以事君!”子夏、元嗣皆大惭,义恭之议遂寝。
译文:
三月,乙酉日,皇帝回到宫中。
己亥日,北魏国主回到平城,在饮宴结束之后告祭宗庙,将降民五万余家分置到近畿地区。
当初,北魏国主经过彭城,派人对城中人说:“粮食将要吃完了,等到麦子成熟再回来。”到了约定的时间,江夏王元义恭打算收割麦子,剪掉麦苗,移民到堡垒和聚落居住。镇军录事参军王孝孙说:“敌军不能够再次来到,既然他们自己可以保得住;如果他们再来,这个建议也不应该坚持。百姓们关闭在内城之内,饥饿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正赶上春天,他们野外采集自给;如果一旦进入堡垒聚落,饿死就会立刻发生。百姓们知道一定会死,怎么能控制他们呢!敌人如果一定要来,收割麦子也不晚。”四座的人都沉默不语,没有谁敢回答。长史张畅说:“王孝孙的建议,实际上是有可追根溯源之处的。”镇军府典签董元嗣侍奉武陵王元骏身边,进言说:“王录事的建议不能改变。”别驾王子夏说:“这个意见确实正确。”张畅放下板子对元骏说:“下官想下令让王孝孙斥责王子夏。”元骏说:“王别驾有什么事吗?”张畅说:“收割麦子移民,可以说是重要的议题,一方的安危,这件事就系于此中。王子夏亲自担任州中的长官,从不曾表示不同意见;等听说董元嗣之言,则欢喜地应答。阿谀顺从左右的人,怎么能够侍奉君王啊!”王子夏和董元嗣都感到非常惭愧,王义恭的建议就被废止了。
赏析:
这首诗是宋文帝刘义隆的《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六·宋纪八所记录的内容。诗中描述了当时北魏国主过彭城后,派人告诉城内的人说:“粮食即将吃完了,等到麦子成熟再回来。”等到了约定的时间,江夏王元义恭打算收割麦子,剪掉麦苗,移民到堡垒和聚落居住,但镇军录事参军王孝孙认为这样做不可取。最后,魏主还回平城,而元义恭的提议被废止。
诗中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当时的君臣关系和朝政问题。其中,王孝孙、王子夏、张畅等人的观点和态度都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见识。通过对话,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物形象。同时,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