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命德裕修塞清溪关以断南诏入寇之路,或无土,则以石垒之。德裕上言:“通蛮细路至多,不可塞,惟重兵镇守,可保无虞。但黎、雅以来得万人,成都得二万人,精加训练,则蛮不敢动矣。边兵又不宜多,须力可临制。崔旰之杀郭英乂,张朏之逐张延赏,皆镇兵也。”时北兵皆归本道,惟河中、陈许三千人在成都,有诏来年三月亦归,蜀人朏惧。德裕奏乞郑滑五百人、陈许千人以镇蜀。且言:“蜀兵脆弱,新为蛮寇所困,皆破胆,不堪征戌。若北兵尽归,则与杜元颖时无异,蜀不可保。恐议者云蜀经蛮寇以来,已自增兵,向者蛮寇已逼,元颖始捕市人为兵,得三千馀人,徒有其数,实不可用。郭钊募北兵仅得百馀人,臣复召募得二百馀人,此外皆元颖旧兵也。恐议者又闻一夫当关之说,以为清溪可塞。臣访之蜀中老将,清溪之旁,大路有三,自馀小径无数,皆东蛮临时为之开通,若言可塞,则是欺罔朝廷。要须大度水北更筑一城,迤逦接黎州,以大兵守之方可。况闻南诏以所掠蜀人二千及金帛赂遗吐蕃,若使二虏知蜀虚实,连兵入寇,诚可深忧。其朝臣建言者,盖由祸不在身,望人责一状,留入堂案,他日败事,不可令臣独当国宪。”朝廷皆从其请。德裕乃练士卒,葺堡鄣,积粮储以备边,蜀人粗安。
诗句:上命德裕修塞清溪关以断南诏入寇之路,或无土,则以石垒之。
译文:文宗皇帝下令令狐德裕修筑清溪关来切断南诏的入侵道路,如果没有土地,就用石头垒筑。
注释:此句出自唐代《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唐纪六十》。文宗皇帝指的是唐文宗,即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三年(己酉,公元829年)。清溪关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是唐朝时期蜀与吐蕃的边界关口。
赏析:《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著作,由北宋司马光主编,记载了中国从战国到五代十国的1300多年间的历史。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实记录展现了唐代时期的军事策略和政治局势。令狐德裕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唐朝后期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当时的朝廷对防御南诏侵扰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唐朝边疆防御设施的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