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王彦升卒,子景徽立。

上与宋申锡谋诛宦官,申锡引吏部侍郎王璠为京兆尹,以密旨谕之。璠泄其谋,郑注、王守澄知之,阴为之备。上弟漳王凑贤,有人望,注令神策都虞候豆卢著诬告申锡谋立漳王。戊戌,守澄奏之,上以为信然,甚怒。守澄欲即遣二百骑屠申锡家,飞龙使马存亮固争曰:“如此,则京城自乱矣!宜召他相与议其事。”守澄乃止。是日,旬休,遣中使悉召宰相至中书东门。中使曰:“所召无宋公名。”申锡知获罪,望延英,以笏叩额而退。宰相至延英,上示以守澄所奏,相顾愕眙。上命守澄捕豆卢著所告十六宅宫市品官晏敬则及申锡亲事王师文等,于禁中鞫之;师文亡命。三月,庚子,申锡罢为右庶子。自宰相大臣无敢显言其冤者,独京兆尹崔琯、大理卿王正雅连上疏请出内狱付外廷核实,由是狱稍缓。正雅,翊之子也。晏敬则等自诬服,称申锡遣王师文达意于王,豫结异日之知。狱成,壬寅,上悉召师保以下及台省府寺大臣面询之。午际,左常侍崔玄亮、给事中李固言、谏议大夫王质、补阙卢钧、舒元褒、蒋系、裴休、韦温等复请对于延英,乞以狱事付外覆按。上曰:“吾已与大臣议之矣。”屡遣之出,不退。玄亮叩头流涕曰:“杀一匹夫,犹不可不重慎,况宰相乎!”上意稍解,曰:“当更与宰相议之。”乃复召宰相入。牛僧孺曰:“人臣不过宰相,今申锡已为宰相,假使如所谋,复欲何求!申锡殆不至此!”郑注恐覆案诈觉,乃劝守澄请止行贬黜。癸卯,贬漳王凑为巢县公,宋申锡为开州司马。存亮即日请致仕。玄亮,磁州人;质,通五世孙;系,乂之子;元褒,江州人也。晏敬则等坐死用及流窜者数十百人,申锡竟卒于贬所。

新罗王彦升逝世,其子景徽继承王位。

皇帝与宋申锡策划诛除宦官,宋申锡引荐吏部侍郎王璠为京兆尹,皇帝密旨指示他进行此事。然而王璠泄露了计划,郑注和王守澄获悉后开始暗中准备。皇帝的弟弟漳王凑因其人望被看重,郑注让神策都虞候豆卢著诬告宋申锡谋立漳王。皇帝得知此消息,大怒,想要即刻派二百骑兵去杀宋申锡。这时,飞龙使马存亮坚决反对,认为如果这样会引发京城大乱,应召其他宰相共同商议对策。于是皇帝停止行动。当天是旬休日,皇帝派中使召集所有宰相到中书门东门。中使表示没有叫宋公名的宰相,宋申锡自知获罪,前往延英殿以笏叩头表示悔意。宰相们到达延英殿,皇帝把郑注所奏之事出示给他们,宰相们面面相觑,无一人敢明言冤枉,独有京兆尹崔琯和大理卿王正雅连续上疏请求将内狱交付外廷审查核实,因此案件进展稍缓。正雅是王翊的儿子。晏敬则等人主动诬陷服罪,称宋申锡派遣王师文向王传达意思,并且预先结交未来知遇的人。案件最终完成时,壬寅日,皇帝召见所有朝臣和台省府寺大臣询问情况。午际,左常侍崔玄亮、给事中李固言、谏议大夫王质、补阙卢钧、舒元褒、蒋系、裴休、韦温等再次在延英殿要求把案件交付外廷重新审核。皇帝说:“我已经与大臣们商议过了。”多次派人出去,他们都不回去。崔玄亮磕头流泪说:“杀死一个普通百姓尚且不能不慎重,何况是宰相呢!”皇帝心情稍微放松,说:“应该再与宰相商议一下。”于是再次召见宰相。牛僧孺说:“臣下不过是宰相,现在宋申锡已经是宰相,即使他按照所谋划的计划行事,还能有什么要求!宋某恐怕不会走到这一步!”郑注担心覆案被发现,于是劝守澄请皇上只罢黜贬职。癸卯日,贬漳王凑为巢县公,宋申锡为开州司马。马存亮当天请求退休。崔玄亮是磁州人;王质是第五世孙;卢钧是蒋系的祖父;裴休和韦温是同僚;晏敬则等人因罪被杀及流放者几十上百人,宋申锡最终在贬逐之地去世。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载中国历史上重要事件的编年体史书,通过详细记载唐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变迁。《资治通鉴》的编纂历时19年,涉及人物众多,内容丰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