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贞固、苏禹珪自七里寨逃归,郭威使人访求得之,寻复其位。贞固为相,值杨、史弄权,李业等作乱,但以凝重处其间,自全而已。郭威命有司迁隐帝梓宫于西宫。或请如魏高贵乡公故事,葬以公礼。威不许,曰:“仓猝之际,吾不能保卫乘舆,罪已大矣,况敢贬君乎!”太师冯道帅百官谒见郭威,威见,犹拜之,道受拜如平时,徐曰:“侍中此行不易!”丁亥,郭威帅百官诣明德门起居太后,且奏称:“军国事殷,请早立嗣君。”太后诰称:“郭允明弑逆,神器不可无主。河东节度使崇,忠武节度使信,皆高祖之弟;武宁节度使赟,开封尹勋,高祖之子。其令百官议择所宜。”赟,崇之子也,高祖爱之,养视如子。郭威、王峻入见太后于万岁宫,请以勋为嗣。太后曰:“勋久赢疾不能起。”威出谕诸将,诸将请见之,太后令左右以卧榻举之示诸将,诸将乃信之。于是郭威与峻议立赟。己丑,郭威帅百官表请以赟承大统。太后诰所司,择日,备法驾迎赟即皇帝位。郭威奏遣太师冯道及枢密直学士王度、秘书监赵上交诣徐州奉迎。郭威之讨三叛也,每见朝廷诏书,处分军事皆合机宜,问使者:“谁为此诏?”使者以翰林学士范质对。威曰:“宰相器也。”入城,访求得之,甚喜。时大雪,威解所服紫袍衣之,令草太后诰令,迎新君仪注。苍黄之中,讨论撰定,皆得其宜。
资治通鉴是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由北宋司马光编写,它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在《资治通鉴》中,卷二百八十九记载了后汉隐帝时期的政治动态和历史事件。下面将逐句翻译这首诗: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九 · 后汉纪四
窦贞固、苏禹珪自七里寨逃归,郭威使人访求得之,寻复其位。贞固为相,值杨、史弄权,李业等作乱,但以凝重处其间,自全而已。郭威命有司迁隐帝梓宫于西宫。或请如魏高贵乡公故事,葬以公礼。威不许,曰:“仓猝之际,吾不能保卫乘舆,罪已大矣,况敢贬君乎!”
注释:
窦贞固、苏禹珪: 两人自七里寨逃亡并被郭威派人找回,恢复了他们的职位。
杨、史弄权: 杨氏和史氏掌权导致混乱。
李业等作乱: 李业等人发动叛乱。
凝重处其间,自全而已: 窦贞固作为宰相,在动荡中保持自己的安全。
郭威命有司迁隐帝梓宫于西宫: 郭威命令有关部门迁移隐帝的棺木到西宫。
或请如魏高贵乡公故事: 有人建议按照北魏高贵乡公的故事来安葬。
葬以公礼: 按照国宾的礼仪来安葬。
威不许: 郭威不同意这样做。
仓猝之际,吾不能保卫乘舆: 因为仓促之间,郭威无法保护皇帝。
罪已大矣,况敢贬君乎: 这样的罪行已经很严重了,何况还敢贬低君主呢?
译文:
窦贞固和苏禹珪自七里寨逃跑回来之后,郭威派人寻找他们,不久又恢复了他们的职位。窦贞固担任宰相时,正值杨家、史家掌权,李业等人发动叛乱,但他仅仅能够保持自己的安全。郭威命令有关官员将隐帝的棺椁迁移到西宫。有人认为应该按照魏高贵乡公(即曹髦)的做法来安葬。但郭威不同意这样,他说:“紧急关头下,我都无法保护皇上的安全,更何况还要贬低君主呢?”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后汉隐帝时期的复杂局势,窦贞固作为宰相在政治风波中努力维护国家稳定。诗中通过对比杨氏和史家的倒行逆施以及窦贞固的谨慎应对,突显了窦贞固的智慧和责任感。郭威对朝廷事务的决断力和对隐帝安危的关心也贯穿全诗,展现了他在危机时刻的果断行动与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