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稻田荒,七月青虫起。
今年七月雨,稻田盈尺水。
人生会有涯,饥饱互煎煮。
造物如狙公,颠倒生嗔喜。
我岑枯槁人,未脱烟火味。
试问河豚羹,何如江鲙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喜雨》,它描绘了雨水滋润后稻田的景象,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无常。全诗如下:
喜雨
去年稻田荒,七月青虫起。
今年七月雨,稻田盈尺水。
人生会有涯,饥饱互煎煮。
造物如狙公,颠倒生嗔喜。
我岑枯槁人,未脱烟火味。
试问河豚羹,何如江鲙美。
- 注释与赏析:
- 去年稻田荒:去年(即前一年)的稻田已经荒芜了。
- 七月青虫起:到了七月,小虫开始孵化。
- 今年七月雨:今年的七月,下了一场大雨。
- 人生会有涯:人的一生是有限的。
- 饥饱互煎煮:饥饿和饱足相互煎熬。
- 造物如狙公:造物者如同狙公一样,将事物颠倒过来。
- 我岑枯槁人,未脱烟火味:我就像枯萎干瘪的人,还没有摆脱世俗烟火的污染。
- 河豚羹、江鲙美:河豚鱼的羹汤比江上的鲈鱼片还要美味。
译文:
去年的稻田已经荒芜了,而到了七月青虫也开始孵化。今年的七月,一场大雨滋润了稻田,使得稻谷丰满有水。人生的寿命是有界限的,我们总是在饥饱之间挣扎。造物主好像一个狙公(一个贪婪的人),将一切事物都弄得颠倒错乱。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像枯枝败叶般枯萎,还未脱离世俗烟火的气味。如果问我河豚的汤和江上的鱼肉哪个更美味,我会说河豚的汤更加鲜美。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稻田状况,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诗中通过“造物如狙公,颠倒生嗔喜”一句,巧妙地比喻了世间万物的变幻莫测,以及人们面对这种无常时的心态。而“我岑枯槁人,未脱烟火味”则深刻地揭示了诗人自身的困境——他身处繁华世界却仍难以摆脱俗世的束缚,未能完全超脱。最后一句“试问河豚羹,何如江鲙美”,则是在对比两种美食之后,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即尽管生活中有诸多困扰和磨难,但只要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便能欣赏到生活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