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受诏书,移官向湖外。
初问禁法茶,次问丁身税。
税口微四百,茶利高十倍。
老死及充军,县籍方消退。
采摘不入官,公家定科罪。
何以升平时,遗民犹未泰。
何以在位者,兴利不除害。
我愿罢秩归,天颜请转对。
一言如沃心,恩波必霶霈。

【注释】

河朔:黄河以北地区。诏:皇帝的命令。移官:调动官职。向湖外:指远离中原的江南地区。

初问禁法茶,次问丁身税:开始询问关于茶叶的禁令,接着是询问对农民征税的情况。

税口微四百,茶利高十倍:征税口额只有四百钱,茶叶的利润却高达十倍。

老死及充军,县籍方消退:老百姓因年老或被充军而死亡,他们的户籍也随即消失。

采摘不入官,公家定科罪:农民自己采摘的茶叶可以免于纳税,官府定出罪名。

何以升平时,遗民犹未泰:在太平盛世,百姓的生活仍然不安定,百姓们仍没有过上安定的生活。

何以在位者,兴利不除害:为什么当政的人只图发展生产,却不消除祸害?

我愿罢秩归,天颜请转对:我愿意辞官回乡,恳请皇帝当面回答我对国家大事的看法。

一言如沃心,恩波必霶霈:皇帝对我说的话如同滋润我的心田一样,我感激涕零;陛下的恩泽像雨水一样浩大无边。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九年(814),作者时任监察御史里行,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而被贬为端州司马。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重农抑商政策的不满和忧虑,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渴望回归田园生活、过上安宁日子的愿望。全诗情感真挚,言辞恳切,体现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首句点明诗人离京的原因:皇帝下达诏书调他出任江南某地官员。第二句转入对江南官场生活的描写,诗人初到江南便被问及当地的税收问题。“茶”,这里指茶叶。第三句进一步描绘了江南地区的茶叶市场情况,茶利之高令人难以置信。第四句则揭示了当时朝廷对待百姓的态度:他们只知道剥削,而忽视了百姓的死活。第五、六两句描述了江南地区百姓的生活状况,他们因年老或被充军而死亡,他们的户籍也随即消失。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朝廷现状的深刻反思:为什么当政的人只图发展生产,却不消除祸害?为什么他们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生活?

整首诗贯穿着诗人对朝廷政策的不满和担忧,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同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既真挚又感人,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出色的艺术才华,使得其成为了唐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