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风高入太清,手攀松桧触云行。
月明边塞人千里,秋到中原雁一声。
妄冀烂羊悲老大,不甘屠狗误平生。
秦关极目江天远,忽听征笳奏五更。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及语言表达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并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同时还要能够结合注释和题目要求,正确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感情。
此诗首联点明夜登戍楼,写风入太清,松桧触手可及。颔联写月明边塞,人隔千里;秋到中原,雁传音信。颈联写诗人自伤老大,不愿老死疆场;又不甘屠狗,误了一生。尾联说天将明时,忽闻笳声,心潮起伏,感慨万千。“秦关”即指潼关,是进入长安的必经之路。“征笳奏五更”,写出将士们在边关度过漫漫长夜,听到笳声而思归的情景。
“秦关极目江天远,忽听征笳奏五更。”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边塞诗,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首联写诗人夜登戌楼,风入太清,松桧触手可及,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势。颔联写诗人夜宿戍楼,看到边塞明月千里,大雁南飞,不禁想到自己年事已高,报国无门。颈联用典,抒写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情怀。尾联写戍楼望尽,忽然传来阵阵笳声,诗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答案】
译文:
深夜我登上戍楼,抬头只见风儿吹得云层都翻卷起来。我手攀着松树和桧木枝条想往上爬去,但怎么也够不着。
月儿明亮,边塞上的戍楼灯火通明,人们相隔千里。秋天到了洛阳,鸿雁一行排成一字向南飞去,传来阵阵鸣叫。
我多么希望像那被宰杀的老羊那样悲愁终老,而不是像那些没有用的屠夫那样虚度了平生。
潼关一带的天水相连,远远望去就像在江天之间。忽然听见远处传来军号的声音,仿佛是五更天时传来的。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已基本平定,朝廷正欲收复河山,诗人却因受朝中权臣排挤,未能得到重用,于是借边塞风光来抒发自己的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情怀。全诗以景起情结,意境雄浑开阔,笔力遒劲苍劲,情感深沉激荡,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李元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