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绿橙黄秋正好,霜飙洗尽炎威。
园林木落望中奇。
俊游方得意,楚客为谁悲。
况有风流文字饮,何妨同醉东篱。
狂歌犹记少陵诗。
地偏初衣襫,山拥更登危。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的解答,首先要求审清诗意,这是要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注释和有关作品具体内容,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最后注意语言表达的得体、生动形象,还要注意作者所处的背景及写作意图等。
本词上片写“九日”,是说秋天景色宜人,橘绿橙黄,天高气爽。下片写“狂歌”,回忆少陵的诗,同时抒发自己登高赏菊时的喜悦心情。
“橘绿橙黄秋正好,霜飙洗尽炎威。”两句写景。橘绿橙黄,色彩斑斓,秋意正浓,而霜飙扫尽了夏日的炎热,使人觉得清爽宜人。
“园林木落望中奇。俊游方得意,楚客为谁悲。”三句写登临所见所感。园中的树木已纷纷凋谢,只有几株高大挺拔,显得格外醒目,令人感到惊奇。诗人在游览名胜古迹时,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仿佛一切都那么完美无缺,这真叫人高兴。可是,诗人却想到了自己的身世与处境:他身为楚客(即屈原),如今远离故土,漂泊异地,不知有谁能了解他内心的悲苦呢?
“况有风流文字饮,何妨同醉东篱。”四句写饮酒赏菊。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这里风景优美,可以畅饮高歌。二是借酒消愁。菊花虽美,但毕竟是短暂,不如借酒浇愁,暂且忘却忧愁。
“狂歌犹记少陵诗,地偏初衣襫,山拥更登危。”五、六两句写饮酒赏菊。“狂歌”指《少陵草堂诗》中的《狂歌行》,这首诗描写了杜甫当年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生活的情景。“地偏”、“初衣襫”、“更登”三字,既写出了草堂的位置偏僻和周围景色的秀丽,又表现了诗人对草堂的留恋之情。“地偏”、“更登”表明诗人对登高之乐的偏爱;“初衣襫”则说明诗人对这种偏爱的原因。“衣裳”在这里指的是杜甫穿的粗布短衫。由于杜甫长期居住在山沟里,所以衣服比较简朴。这里的“衣襫”就是粗布短衫的意思。杜甫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动乱时期,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生活十分艰难。然而他仍不改初衷,忧国忧民,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尽管他衣衫褴褛,但他的精神却是崇高的。
【答案】
《临江仙·其六》:
橘绿橙黄秋正好,霜飙洗尽炎威。
园林木落望中奇。
俊游方得意,楚客为谁悲。
况有风流文字饮,何妨同醉东篱。
狂歌犹记少陵诗。
山拥更登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