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郭二三里,览胜适愿言。
群山接天际,一水经岩根。
参差崖上屋,萧闲松下门。
真趣自往古,聊可开清樽。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主要信息点,概括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具体画面,联系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来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情感。
“化成岩”:化成岩在陕西凤翔县,为著名的风景胜地。
①“出郭二三里,览胜适愿言”。“出郭二三里”,即走出城外两三里路,意谓来到化成岩。这两句写出了游人由城至山的情景。“览胜适愿言”,即游览山水以抒发自己的心愿之情。这两句写出诗人游山的目的。
②“群山接天际,一水经岩根”。意思是说群山连绵不断,一直伸向天际,一条溪流经过化成岩的底部。“群山接天际,一水经岩根”这两句写出了化成岩周围的山峦和溪流,写出了化成岩的自然景观。“参差崖上屋,萧闲松下门”的意思是:参差不齐的房屋依着参差不齐的山峰,悠闲宁静的树木掩映着悠闲宁静的门扉。
③“真趣自往古,聊可开清樽”。意思是:自然的情趣自古就有,暂且打开酒杯畅饮吧!这几句写出了诗人对化成岩的喜爱之情。
【答案】
译文:
从城外走二三里,游览山水以抒发自己心中的愉悦之情。
群山连绵不绝,一直伸向天际,一条溪流经过化成岩的底部。
参差不齐的房屋依着参差不齐的山峰,悠闲宁静的树木掩映着悠闲宁静的门扉。
自然的情趣自古就有,暂且打开酒杯畅饮吧!
赏析:
首句写登山远望之所见。“化成岩”三字是题,也是景。诗人从城南行二里多路,出了城,就来到“化成岩”;他站在岩前,放眼四望,只见远处群山环列,直入天边;近处溪水淙淙,绕岩而过。“览胜适愿言”一句,是诗人登山观景后的感慨。
次句写登高望远之所得。“群山接天际,一水经岩根”两句,写山与山的相接、水的流动,勾勒出一幅优美的自然风景图。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山的气势,而且写出了水的动态,表现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
三、四两句写游目骋怀之所得。“参差崖上屋,萧闲松下门”两句,既写了房屋的布局,又写出了松树的特点。“参差”、“萧闲”,形容房屋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岩根”“松下”,则指山势高峻而岩石众多,松林茂密。这样,整个游历化成岩的过程,便被刻画得非常生动形象了。
尾句写饮酒之乐:“真趣自往古,聊可开清樽”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真趣自往古”,“真趣”,即真实而有趣的乐趣;“往古”,指从前的古人。这里,诗人把这种情趣比作“真趣”,是说自己领略到的自然之美,就像古代人们所说的那样美妙有趣;然而,他又表示自己只是暂时地享受一下而已。“聊可开清樽”,意思是说,姑且打开酒壶,痛痛快快地喝几杯吧。“清樽”,指美酒。这句表明了诗人对游山的满足之情。
这首诗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写景状物绘形绘声,情景交融,意境幽雅,韵味无穷。全诗语言平易通俗,清新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