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注释】

包中:指端午节时包裹着粽子的包裹。香黍:粽子。分边角:把粽子切成四四方方的小块。剪就:做成了。交绒索:指菖蒲花,用彩丝做成的装饰品。樽俎(zǔ):酒器和食案。泛(fán)菖蒲:泛指饮宴、聚会。玩:同“宴”,宴饮。葵蒿(huáo):一种植物名,即冬生草本葵菜,夏秋开白色小花。三四花:指三四次的花开,形容时间久远。

【赏析】

此词写端午佳节,主人设宴招待客人,欢聚一堂。上片写端午节的风俗,下片写宴会情景。全词语言通俗自然,风格清新明快,是一首典型的节日小令。

这首词写的是过端午节的盛事。开头两句点出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习惯。粽子是用粽叶包裹糯米蒸熟而成,有咸甜之分。作者在这里只提粽子,而未言其馅,这从后面的句子可以推知。

“彩丝剪就交绒索”一句,写端午节挂彩绳的习俗。彩绳系在门上或窗户上,表示驱邪避灾。这里说的是端午节家家户户都系彩绳,所以作者只说“彩丝剪就”,而未说“系”字。

以下两句写端午节家宴的盛况。“樽俎”指酒食,“菖蒲”是端午节的节物之一,上面系五色丝线,用以驱邪避疫。《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以朱索(五彩丝绳)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因此,端午节又叫“菖蒲节”。

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五月初五”这一天。所以,“年年五月初”一句,既是对前面所说家宴场面的概括,也是对端午节风俗习惯的总括。

结尾两句写端午佳节,主人与客人欢聚一堂,十分高兴。但过后不久,又得离别。于是,主人对客人表示深厚的友情,挽留他们多住几日。最后二句,化用《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意谓:你若一走,我们就要分别很长时间了。这是客套话,实际上,主人并没有这个意思。

此词描写了端午节的风俗,表现了节日气氛的热烈欢快,同时也流露出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