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徽柔德,神资鞠育仁。
来归声子室,去锡大任身。
白日佳城启,黄麾法杖新。
行观升袝礼,箫鼓凤台春。

【注释】

徽:美。柔德:温和的美德。来归:指天子册封。声子室:春秋时宋平公之子声子,其居所为声子室。去锡:赐予。大任:重责。启:开启。行观升袝礼:参加升神的仪式。箫鼓凤台春:箫鼓奏起,凤台上春天来临。

【赏析】

《濮妃袝庙挽词二首》其一

这首诗是诗人在为濮妃(即宋仁宗赵祯皇后)举行升祔(迁入祖庙)仪式上所写的挽诗。全诗通过颂扬宋仁宗的美德和功德,表达了对濮妃的怀念之情。

第一句“天子徽柔德”,直接点明仁宗皇帝以仁德著称于世。“徽”,美也,这里用作动词,即“称美”。这四字用得非常准确,因为仁宗确实是一个仁德兼备的君主,他的仁德之美,不仅表现在他对待百姓的宽厚仁慈上,更体现在他的施政理念上。他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以仁为本,以德为先,这样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这种理念贯穿在他的整个统治过程中,使得他在位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民生安康,社会稳定。因此,可以说,仁宗皇帝是一位真正的仁德之君。

第二句“神资鞠育仁”,进一步歌颂了仁宗皇帝的仁德。“神资”,即神灵赋予的能力,这里用来比喻皇帝的天赋与才能。“鞠育”,即抚养、养育,这里用来比喻皇帝对百姓的关怀与爱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仁宗皇帝具有神灵般的能力和天赋,他能够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他还特别关心百姓的生活,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这种仁爱之心,使他成为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好皇帝。

第三句“来归声子室”,“子”原为尊称。声子是宋国的公子,后来被封于声。“声子室”,即声子的家宅。这里代指濮妃的家。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濮妃带着她的家人来到京城,受到了皇帝的亲切款待。这既是对她的尊重与信任,也是对她的关爱与照顾。

第四句“去锡大任身”,“锡”,给予,这里用作动词。大任,即重大的责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皇帝赐给了濮妃重大的责任,让她在京城主持祭祀等活动。这说明皇帝非常重视濮妃的地位与作用,希望通过她的主持,能够更好地弘扬儒家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同时,这也反映了濮妃在皇帝心中的重要地位,她在皇帝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第五句“白日佳城启”,意为打开通向天堂的道路。佳城即天堂,这里代指濮妃的家乡。这四字用得非常贴切,既描绘出了濮妃家乡的美好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濮妃的深深思念之情。

第六句“黄麾法杖新”,意为皇帝手持法杖,威严地走向濮妃的家乡。黄麾法杖,即黄色的法杖。这里代指皇帝的权威与尊严。这四字用得非常生动,既展现了皇帝的威仪与庄重,也表达了他对濮妃的深深怀念之情。

第七句“行观升袝礼”,意为皇帝参加了濮妃的升祔仪式。袝礼,即祭祀礼仪。这四字用得非常准确,既描绘出了升祔仪式的庄严与隆重,也表达了诗人对濮妃的怀念之情。

最后一句“箫鼓凤台春”,意为在凤台上演奏起箫鼓之声,迎接春天的到来。凤台,即凤凰台,这里代指濮妃的家乡或庙宇所在地。这四字用得非常生动,既描绘出了凤台上喜庆的气氛,又表达了诗人对濮妃的深深怀念之情。整首诗歌通过对濮妃升祔仪式的描述,展现了皇帝的仁德与美德,以及他对濮妃的深深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