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典宠岩穴,褒言华日星。
其谁尽如诏,何暇更名亭。
公昔善教子,家传惟治经。
当年云榜揭,今日玺书形。
籍已贵同省,坐应尝隔屏。
公馀褫簪綍,彩服戏家庭。
诗句释义
- 赋新繁周表权如诏亭:在成都新繁县,周代的遗迹被赋予权力,如同皇帝下诏所设立的亭台。
- 封典宠岩穴,褒言华日星:将那些岩石洞穴以封赠的名义加以宠爱,赞誉他们的言行如同明亮的星星。
- 其谁尽如诏,何暇更名亭:谁能够完全符合皇帝的命令?我们哪有时间去命名一座亭子呢?
- 公昔善教子,家传惟治经:您过去善于教导子女,家中世代传承的都是治理经书的智慧。
- 当年云榜揭,今日玺书形:当年的科举榜文已经被揭开,而今日皇帝的诏书则如同印章般庄重。
- 籍已贵同省,坐应尝隔屏:您的家族已经显赫于本省之中,因此坐在高堂之上时,应该能够看到皇帝的诏书。
- 公馀褫簪綍,彩服戏家庭:在公务之余,您脱去官帽,穿上华丽的衣服,在家中与家人嬉戏玩耍。
译文
在成都新繁县,周代遗留下来的遗址被赋予了权力,就如同皇帝下诏设立的亭台一样。
对那些岩石洞穴以封赠的名义加以宠爱,赞誉他们的言行如同明亮的星星。
谁能够完全符合皇帝的命令?我们哪有时间去命名一座亭子呢?
您过去善于教导子女,家中世代传承的都是治理经书的智慧。
当年的科举榜文已经被揭开,而今日皇帝的诏书则如同印章般庄重。
您的家族已经显赫于本省之中,因此坐在高堂之上时,应该能够看到皇帝的诏书。
在公务之余,您脱去官帽,穿上华丽的衣服,在家中与家人嬉戏玩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古代官场生活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成都新繁县的历史遗迹和人物形象,表达了对古代官员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官场文化和人际关系。
首句“赋新繁周表权如诏亭”,诗人通过对古代周朝遗迹的描述,引出了对古代官员的赞美之情。这里的“赋”可以理解为歌颂,而“周表”则是指周朝留下的文化遗产。诗人通过对这一遗迹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官员的崇敬之情。
第二句“封典宠岩穴,褒言华日星”,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古代官员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这里的“封典”可以理解为封赏、荣誉之意,而“宠岩穴”则是指将岩石洞穴作为封赏的对象,象征着对官员的尊重和信任。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官员的敬仰之情。
第三句“其谁尽如诏,何暇更名亭”,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古代官员忙碌生活的看法。这里的“诏”可以理解为命令、命令之意,而“亭”则是指亭子,一种古代建筑。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官员繁忙工作的感叹之情。
第四句“公昔善教子,家传惟治经”,诗人通过回忆古代官员的教育成就,表达了对古代官员智慧和才能的赞美之情。这里的“公昔”可以理解为过去的官员,而“善教子”则是指善于教育后代。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官员智慧和才能的赞赏之情。
第五句“当年云榜揭,今日玺书形”,诗人通过对比两个时期的官职变化,表达了对古代官员命运的关注之情。这里的“云榜”可以理解为科举榜文,而“玺书形”则是指皇帝颁发的诏书。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官员命运的关注和同情之情。
第六句“籍已贵同省,坐应尝隔屏”,诗人通过对古代官员社会地位的描述,表达了对古代官员权力地位的羡慕之情。这里的“籍已贵同省”可以理解为已经成为地方官员,而“尝隔屏”则是指曾经坐在高堂之上时,可以俯瞰整个地方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官员权力地位的羡慕和向往之情。
第七句“公馀褫簪綍,彩服戏家庭”,诗人通过描绘古代官员回家时的休闲生活,表达了对古代官员家庭生活的关注和想象之情。这里的“公馀”可以理解为下班后的时间,而“褫簪綍”则是指脱去官帽和绶带。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官员家庭生活的关注和想象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官员的生活描绘,表达了对古代官场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