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三十六,第九曰林屋。
神仙固难名,瑰怪存记录。
旷岁怀寻赏,兹辰幸临瞩。
驰神在真游,岂复惴深谷。
解袜纳芒履,燃松命光烛。
初行已伛偻,渐入但匍匐。
顾瞻避冲磕,浑淖没手足。
如此百馀步,始可立寓目。
或垂若钟簴,或植若旌纛。
有如案而平,有类几而曲。
镌刻非人工,晶莹粲黄玉。
遥知窍穴外,定有金庭箓。
凡肌不可往,叩击安敢黩。
鸾凤无消息,但见白蝙蝠。
却还望微明,既出犹喘促。
沾衣怜石髓,孰悔泥涂辱。
庶几达微慕,养生相吾福。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以下是逐句的详细释义和赏析:
林屋洞
- 林屋洞: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处神秘地方,位于昆仑山上,传说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译文:
林屋洞,是三十六小天宫中的第九座宫,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虽然神仙很难被命名,但他们的存在和奇遇都有记录。
赏析:
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神奇仙境的向往和赞美,他通过对林屋洞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超脱现实的神秘感。同时,他也透露出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和感慨,通过对比神仙和凡人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第二联:
- 神仙固难名,瑰怪存记录。
译文:
神仙固然难以用言语来描述,但奇异的事物已经被记录下来。
赏析:
这一联诗人强调了神仙的存在和奇异事物的重要性。他通过使用“固难名”和“存记录”这样的词语,表达了他对神仙和奇异事物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他对这些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第三联:
- 旷岁怀寻赏,兹辰幸临瞩。
译文:
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寻找这个地方,今天终于有幸一睹其真容。
赏析:
李白在这里表达了他对林屋洞的深厚感情和他长久以来的寻找之苦。他通过使用“旷岁怀寻赏”这样的词语,表达了他对于林屋洞的期待和渴望。而“兹辰幸临瞩”则表明了他今天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一睹林屋洞的真容。
第四联:
- 驰神在真游,岂复惴深谷。
译文:
我的心灵随着真正的游历而飞扬,哪里还会害怕深深的山谷?
赏析:
这里诗人表达了他对真实世界的热爱和追求。他认为只有通过真实的体验才能真正领略到世界的美丽和奇妙。而他也不会因为面对深谷而感到恐惧或者不安,相反他会以积极的态度去探索和体验这个世界。
第五联:
- 解袜纳芒履,燃松命光烛。
译文:
解开袜子穿上草鞋,点燃松枝让灯光照亮道路。
赏析:
李白在这里描绘了自己在探险中的准备状态。他通过“解袜纳芒履”和“燃松命光烛”这样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他对旅途的准备和对安全的关心。同时,他也希望借助光明的力量来照亮自己的道路,展现出他的勇敢和决心。
第六联:
- 初行已伛偻,渐入但匍匐。
译文:
开始行走时已经弯腰驼背,渐渐前行只能爬行前进。
赏析:
这里的“伛偻”和“匍匐”都是形容人行走困难的状态。李白通过这两个词语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探险中的艰辛和不易。他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传达了一种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
第七联:
- 顾瞻避冲磕,浑淖没手足。
译文:
回头观望时避开了危险,却陷入泥泞之中连手脚都看不见。
赏析:
李白在诗中通过“顾瞻避冲磕”和“浑淖没手足”这样的表述,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在探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他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自己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第八联(1-8):
- 如此百馀步,始可立寓目。
译文:
走了一百多步之后才能停下来仔细观看。
赏析:
这一部分描述了李白在探险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他通过“如此百馀步”和“始可立寓目”这样的表述,展示了自己在长时间的旅途中逐渐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过程。同时,他也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之情。
第九联:
- 或垂若钟簴,或植若旌纛。
译文:
有的像悬挂的钟铃一样垂下,有的像竖立的旗帜一样矗立。
赏析:
在这一联中,李白通过比喻和描绘,形象地展现了他所观察到的景物的特征和形态。他通过“垂若钟簴”和“植若旌纛”这样的表达,赋予了景物以生动的形象和动感。同时,他也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传达了一种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欣赏之情。
第十联(9-12):
- 有如案而平,有类几而曲。
译文:
有的像是平整的桌子,有的像是曲折的木案。
赏析:
在这一部分中,李白通过比喻和描绘,展现了他所观察到的景物的形态和特征。他通过“有如案而平”和“有类几而曲”这样的表述,将景物与家具进行比较,形象地描绘了景物的形状和特点。这种比喻手法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也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十一联:
- 镌刻非人工,晶莹粲黄玉。
译文:
雕刻痕迹并非人工所能制作,它的质地晶莹如黄玉。
赏析:
这一联进一步强调了林屋洞的独特之处。它不是由人造物所构成,而是大自然的杰作。同时,它也暗示了林屋洞的珍贵和稀有,因为它的质地晶莹如黄玉,是一种极为难得且珍贵的宝物。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使得人们对林屋洞产生了更深的印象和敬畏之情。
第十二联:
- 遥知窍穴外,定有金庭箓。
译文:
远远就知道洞穴之外一定有通往神仙居所的金庭箓门。
赏析:
这一联进一步揭示了林屋洞的神秘之处。它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是通向神仙居所的门径。这种表达方式既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也使得人们对林屋洞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之情。同时,它也暗示了林屋洞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神秘和未知的事物。
第十三联(13-16):
- 凡肌不可往,叩击安敢黩。
译文:
凡人的肉体是无法进入的,敲击它又怎敢轻率无礼呢?
赏析:
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林屋洞的尊重和敬畏之情。他强调了林屋洞的特殊性和神圣性,认为凡人的肉体无法进入其中,更不应该随意敲击。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的道德观念,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十四联(17-19):
- 鸾凤无消息,但见白蝙蝠。
译文:
看不到鸾鸟凤凰飞来的消息,只见到处飞翔着白色的蝙蝠。
赏析:
在这一联中,李白描绘了林屋洞中的自然景象和生物多样性。他通过“鸾凤无消息”和“白蝙蝠”这样的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林屋洞中的景象和生态,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和向往。
第十五联:
- 却还望微明,既出犹喘促。
译文:
返回后仍然仰望着微弱的光亮,刚出来就喘不过气来。
赏析:
这一联进一步描绘了李白在探险过程中的身心感受。他通过“望微明”和“喘促”这样的词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探险过程中艰难困苦的感受和体验。这种表达方式既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的情感变化。
第十六联:
- 沾衣怜石髓,孰悔泥涂辱。
译文:
沾到衣服上的石髓令人同情,后悔曾经玷污过这清白之地。
赏析:
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曾经的行为感到悔恨的心情。他通过“沾衣怜石髓”和“悔泥涂辱”这样的词语,生动地描绘了他在探险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珍视和保护之情。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环境保护和珍惜资源的重要性的认识。这种表达方式既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启发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