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帙开逾半,孤芳散若飘。
可怜频举案,那复记吹箫。
翠幌浮埃积,熏炉旧炷消。
如何寄怀抱,细雨夜萧萧。

【解析】

  1. “孤芳散若飘”中的“孤芳”意为“一枝独秀”,比喻才华出众,无人可比。而“散若飘”则形容其才华被世人遗忘,随风飘散。2. “可怜频举案”中的“案”是古代的一种写字用具,此处代指笔。3. “那复记吹箫”中的“箫”是一种乐器,此处指代作者自己。4. “翠幌浮埃积”中的“幌”意为“窗帘”。5. “熏炉旧炷消”中的“炷”是古人烧香时插在香炉里的小木块。6. “如何寄怀抱”中的“怀抱”,指诗人的内心世界。7. “细雨夜萧萧”中的“萧萧”,形容风声、雨声等声音细微悠长。
    【答案】
    译文:
    我生母李氏安人挽词五首之四
    七帙开逾半,孤芳散若飘。
    可怜频举案,那复记吹箫。
    翠幌浮埃积,熏炉旧炷消。
    如何寄怀抱,细雨夜萧萧。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与追思。
    首句“七帙开逾半”中,“帙”为古代书册,此指妻子生前所读的书卷。“七帙”即七部书的合称,这里用来形容亡妻读过的书籍之多,可见其学识丰富。而亡妻却因年老多病,未能完成学业,故开卷有忧。“孤芳散若飘”意指亡妻虽才情高洁,但终因疾病缠身,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如同飘落的花朵一般失去了光彩。这既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才华的惋惜,也表达了自己对她早逝的痛楚与无奈。
    第二句“可怜频举案”,“案”为书写工具,此处指笔。“频频举起笔,为何还要写呢?”这句话看似疑问重重,实则暗含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深怀念与不舍。她生前或许正是以笔作伴,记录下了无数美好的瞬间,而如今这些美好已经随着她的离去而烟消云散。这种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令人感伤。
    第三句“那复记吹箫”,其中“箫”为古代的一种乐器,此处指代诗人自己。“你难道还愿意听那些曾经熟悉的乐曲吗?”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亡妻音乐才能的怀念。虽然自己已经远离了她,但在她的记忆中,那些美妙的乐曲依然回荡在耳边,仿佛她就在身旁,随时都能奏出那熟悉的旋律。这种对亡妻音乐才能的深情怀念,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第四句“翠幌浮埃积”,其中“幌”为古代的一种窗帘,“埃”为灰尘。“翠幌”象征着美丽而高贵,而“尘埃满布”则暗示了亡妻生命的无常与短暂。诗人用这样的意象来表达对自己亡妻的哀思与感慨。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
    第五句“熏炉旧炷消”,其中“薰炉”为古代的一种熏香器具,“炷”为点燃的香块。“旧时的熏香已经燃尽,只剩下袅袅余烟。”这句诗既表现了亡妻生前喜欢熏香的习惯,也暗示了她在世时的美好时光即将结束,留给人们的只有无尽的回忆和思念。这种对亡妻生前生活的追忆,让人不禁为她感到惋惜和难过。
    第六句“如何寄怀抱”,其中的“怀抱”指的是诗人的内心世界。“如何才能寄托我的哀思?”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亡妻的深深怀念与不舍。他渴望能够找到一个方式,将这份哀思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让它不再被人察觉,也不再被提起。这种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令人深感悲痛。
    尾联“细雨夜萧萧”,其中“萧萧”形容风声、雨声等声音细微悠长。诗人用这样的意象来营造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似乎在诉说着他内心的孤独与寂寞。然而,这种孤独与寂寞并非源于外界的寒冷或孤独,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亡妻的思念与不舍。细雨如丝,夜幕降临,诗人独自面对这凄凉的景象,心中涌动着无尽的哀伤与思念。
    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与追思。无论是对她才华的赞美、对她音乐才能的怀念,还是对她生前生活的回忆与描绘,都充满了深情与感慨。同时,通过对亡妻生前生活细节的描绘,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和情感共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