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中见潜鱼,床下闻斗蚁。
从知聪和明,反累目与耳。
孔门三千人,十资九其慧。
竟失道之归,端为慧所使。
回以愚故专,首得一宗旨。
其次参好修,与回亦无异。
受裁鲁有馀,学道心不贰。
顿悟圣授机,万理付一唯。
【注释】1.潜:隐伏。2.斗蚁:蚂蚁的群聚。3.聪和明:聪明和智慧。4.反累目与耳:反而使眼睛和耳朵受到拖累。5.孔门三千人:指孔子的三千弟子。6.资:资质,才能。7.竟失道之归:最终没有领悟出正确的道理。8.端为慧所使:完全被聪明才智所支配。9.回以愚故专(zhǔ):我之所以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10.好修:勤修苦练。11.无异:没有区别。12.鲁有馀:鲁国国君孟孙绰,字子余。13.万理付一唯:一切的道理都交给他一个人理解。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鲁斋读书时所作。前五句写“从知聪和明”,意谓从认识中得知聪明才智的作用。后四句写“反累目与耳”,意谓聪明才智反而使人受累,无法真正领悟道理。末二句说:“学道心不贰。”意思是专心致志地学习,一心向道,而没有分心旁骛。
诗的前半篇写对聪明才智的看法。开头用“渊中见潜鱼”、“床下闻斗蚁”两句比喻,说明聪明才智的作用。“渊中见潜鱼”,比喻聪敏的人能发现事物的奥秘;“床下闻斗蚁”,比喻智慧的人能洞悉事物的本质。“从知聪和明”一句,表明诗人认为聪敏智慧的作用是重要的。但接下来又指出,聪明才智并不能使人领悟到正确的道理,反而会成为阻碍。“反累目与耳”,意谓聪明才智不但不能使人领悟道理,相反还会使人们受其牵累。“孔门三千人,十资九其慧”两句,说明聪明才智的人很多,但能领悟到正确道理的人并不多。
诗的中间四句,写对学习态度的看法。这里强调的是专心致志地学习,不要被外物所干扰。“回以愚故专”,意为诗人自己之所以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完全是因为他太愚昧了。“首得一宗旨”,即首先找到了学问的要领,从而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了。“次参好修”,意谓其次通过刻苦修炼来学习。“与回亦无异”,即这两种学习方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受裁鲁有馀”,意谓鲁国国君孟孙绰,字子余,他的学识很广博。“学道心不贰”,意谓学习时思想不分散,心无旁骛。
最后二句,写对学习成果的看法。这里说的是悟性很高、善于领悟的人,对于所学的知识都能融会贯通,领会得非常透彻。“顿悟圣授机”,即突然开悟,领悟到了圣人传授的真谛。“万理付一唯”,意谓所有的知识都可以由一个中心来统率,即“万理一”。这两句表明诗人对学习成果的看法:只要专心致志地学习,就可以得到圣人传授的精华。
全诗以议论为主,表达了对聪明才智的认识及对待学习的两种不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