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翁才刃。曾陷文场貔虎阵。
谁敢当哉。况是焚舟决胜来。
三巴春杪。客馆梦回风雨晓。
胸次峥嵘。欲共涛头赤甲平。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春末所作,当时他在凤翔府任知事。赵文仪也曾任知凤翔府。苏轼在这首和诗中,对赵文仪表示了很高的赞誉:

减字木兰花 其五 和赵文仪    

译文

我是一位才气横溢、锋芒毕露的诗人。
曾深陷于激烈的文学战斗之中。
谁敢与我一较高下?更何况是我亲自指挥作战。
三巴之地春末时分,我在客馆中梦回风风雨雨。
胸中的志向犹如高山之巅,欲将波涛之上的敌人斩尽杀绝。

注释

  •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此为一首七言律诗。
  • 其五:这是第五首。
  • 和赵文仪:这是苏轼回应赵文仪所作的一首诗。
  • 曾陷文场貔虎阵:曾深陷于激烈的文学战斗之中。貔虎,古代传说中的猛兽名,比喻勇猛的军队或势力。
  • 敢当哉:谁敢与我一较高下?敢,敢与。哉,语气词,相当于“吧”。
  • 况是焚舟决胜来:更何况是我亲自指挥作战。焚舟,烧毁船只,比喻用兵如火攻。决胜,取得胜利。
  • 三巴:指四川东部的夔州、忠州和万州的统称。这里泛指南方边远地区。
  • 客馆梦回风雨晓:我在客馆中梦回到清晨风雨交加的时候。客馆,旅店。梦回,梦中归来。
  • 胸次:心中的抱负或志向。峥嵘,山峰高耸的样子。
  • 欲共涛头赤甲平:想要把海浪之上的敌人斩尽杀绝。涛头,浪峰。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凤翔府任知事时所做,他赞扬了赵文仪的才气和勇气。诗中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敌人的坚决抵抗。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形象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勇气。整首诗风格豪迈,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