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迹各安在,托身谁与为。
安危应择主,去就尚知时。
春暖语尤巧,海遥归较迟。
画堂人有德,可放绣帘垂。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归燕》,全诗如下:
扫迹各安在,托身谁与为。
安危应择主,去就尚知时。
春暖语尤巧,海遥归较迟。
画堂人有德,可放绣帘垂。
注释如下:
- 扫迹各安在: 燕子飞过的痕迹在哪里?
- 托身谁与为: 燕子选择什么样的地方作为栖息之所?
- 安危应择主: 燕子在选择栖息的地方时,会考虑安全和安全吗?
- 去就尚知时: 燕子在选择栖息的地方时,是否会考虑到离开和留下的时间?
- 春暖语尤巧: 春天来了,燕子的话语特别巧妙。
- 海遥归较迟: 海那边遥远的地方,燕子回来比较晚。
- 画堂人有德: 画堂里的人有德行。
- 可放绣帘垂: 可以让绣帘垂下。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燕子在春天迁徙时的情景,以及它们在选择栖息地时所表现出的智慧和谨慎。首句“扫迹各安在”,表达了燕子飞过后留下的印记,暗示着燕子对安全的考虑。第二句“托身谁与为”,则提出了一个疑问,即燕子会选择什么样的地方作为栖息之所。第三句“安危应择主”,进一步强调了燕子在选择栖息地时对安全的考虑。第四句“去就尚知时”,则表明燕子在选择离开和留下的时间上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通过对燕子语言和行为的描述,展现了燕子的聪明和机智。第五句“春暖语尤巧”,描绘了燕子在春天温暖的日子里,说话特别巧妙的特点。第六句“海遥归较迟”,则表达了燕子对于遥远的海那边地方,回来的时间相对较晚的情况。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燕子的行为特点,也反映了诗人对这些生物的观察和感悟。
最后两句“画堂人有德,可放绣帘垂”则转向了对人的描述。这里的“画堂人有德”,可以理解为指那些拥有德行的人,而“可放绣帘垂”则可能是对他们的赞美,暗示他们应该像燕子一样,选择一个好的归宿,并珍惜和平安宁的生活。
这首诗通过对燕子的观察和描写,展现了它们的智慧、机智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通过对人的赞美,传达出诗人对和谐、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