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定犹忘相行深,种华当向此中生。
坐禅只恐人无证,得旨须教矿作金。
《六祖传付偈颂》是宋代诗人黄裳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六祖传授的意境,体现了佛教禅宗的精神。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释义、译文和赏析:
- 逐句解读:
- 受果时来合见仙:指在正确的时刻,人们可以遇见真正的佛性,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这里的“受果”可能指的是领悟佛法后的收获或成就。
- 香山禅定想多年:香山可能是指特定的地点,如禅宗的圣地之一,而“禅定”则代表一种修行状态,长时间地专注于内心或某一事物以达至精神层面的提升。
- 坐禅只恐人无证:坐禅是一种修行方式,通过静坐冥想来寻求心灵的净化和提升。这里的“只恐人无证”表达了担忧他人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精神上的觉悟或解脱。
- 得旨须教矿作金:这里的“得旨”意味着得到佛陀或高僧的真传或指导,“矿作金”则比喻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实践,从中获得智慧和真理,就像矿石经过提炼变成金子一样。
- 诗句注释:
- 受果时来合见仙:在正确的时间到来时,人们能够看见真正的仙人。这里的“受果”可能是一个隐喻,表示领悟佛法后的成就。
- 香山禅定想多年:在香山这个地方,长期进行禅修,思考并实践佛法。这里可能指的是在禅宗的发源地——香山进行长时间的修行和探索。
- 坐禅只恐人无证:担心别人没有通过坐禅得到精神上的觉醒或证明。这里的“人无证”指的是修行者的内心状态,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和方法。
- 得旨须教矿作金:通过深入的学习和实践,从中获得真正的知识或真理,就像矿石经过精炼变成黄金一样。这里的“得旨”可能指的是通过学习或修行得到的深刻理解和启示。
- 诗句赏析:
- 这首诗通过描述六祖(禅宗始祖)的教导和修行方法,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它强调了内心的修炼和外在的实践对于达到精神境界的重要性。
- 诗中通过对时间的运用(“受果时来”),以及对修行场所(“香山”)的描述,展现了禅宗对于修行环境和内在体验的重视。这种内外兼修的方式被视为实现心灵解脱的关键路径。
- “坐禅只恐人无证”反映了修行者对于他人能否获得真正修行成果的担忧。这体现了禅宗对于修行成果共享和社会影响的重视。
- 最后一句“得旨须教矿作金”则通过比喻,强调了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从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就像矿石经过冶炼变成金子一样。
- 创作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那时佛教禅宗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诗人黄裳作为一位佛教学者,对禅宗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创作了这首偈颂来表达他对禅宗教义的理解和应用。
- 历史评价:
- 这首诗以其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宗教哲理,被后世广泛传颂和研究。它不仅展示了黄裳作为一位佛教学者的深厚底蕴,也反映了禅宗作为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六祖传付偈颂》不仅是一首表达禅宗教义的诗歌,更是一次对人性、修行和宇宙真理的深刻探讨。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和修行方法,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