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云钟期死,伯牙遂忘琴。
渊明出晋宋,东坡作知音。
究其出处间,岨峿皆直寻。
和诗固亡恙,端若一手斟。
我时诵其集,危坐常加钦。
缅怀两先生,千古同此心。
这首诗是苏轼对陶渊明在《贫士》诗中的“谁云钟期死,伯牙遂忘琴。 ”的回应,表达了他对陶渊明贫困生活的理解和同情。
首句 “谁云钟期死,伯牙遂忘琴。” 引用了中国古代的音乐故事,钟期和伯牙的故事。钟期死后,伯牙摔断了自己的琴弦,以表达他对钟期的怀念之情。这里苏轼用这一典故来表达他对陶渊明贫困生活的理解和同情。
次句 “渊明出晋宋,东坡作知音。” 这句诗表明苏轼理解陶渊明的生活困境,并愿意成为他的知音。苏轼曾因生活窘迫而多次陷入困境,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他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为他人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和鼓励。
第三句 “究其出处间,岨峿皆直寻。”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陶渊明生活经历的理解。苏轼认为陶渊明的生活虽然艰难,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由、独立和尊严的追求,这也是他作为一位文人的品格体现。
第四句 “和诗固亡恙,端若一手斟。”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陶渊明诗歌创作的赞赏。他认为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技艺高超,如同精心调制的酒一样醇厚甘美。同时,他也对陶渊明的生活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第五句 “我时诵其集,危坐常加钦。”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陶渊明诗歌作品的热爱和敬仰。他经常诵读陶渊明的诗歌,并对其中的思想感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第六句 “缅怀两先生,千古同此心。”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两位伟大诗人(钟期和伯牙)的怀念之情。他希望后人也能像他们一样,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并为他们的作品所感动。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在惠州时期所作,通过对陶渊明和伯牙的故事进行引用,表达了对陶渊明贫困生活的理解和同情。同时,也体现了苏轼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既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也展现了苏轼作为文人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