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麈消摇吐妙言,清流都指作龙门。
白头苟活尊胡虏,夜半排墙未是冤。

王夷甫

玉麈消摇吐妙言,清流都指作龙门

白头苟活尊胡虏,夜半排墙未是冤

注释

  1. 王夷甫(生卒年不详),字衍,晋朝高门望族琅琊王氏成员。他以博学多识和清谈名士著称,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2. 玉麈:指麈尾,一种用于手杖的扇子。消摇:摇曳不定的样子。吐妙言:吐出精妙的言论。清流:清澈的水流,比喻正直的品行。都指作龙门:都指向着成为像龙门一样的人物或典范。龙门:古代神话中的龙门,相传中游鱼跃过龙门即可化成龙,后用以比喻科举考试成功,出人头地。
  3. 白头:形容年岁已高。苟活:勉强活着。尊胡虏:尊敬胡人或少数民族。夜半排墙:半夜里在墙上排兵布阵,形容戒备森严。未是冤:未必不是冤枉。

赏析
王夷甫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晋朝琅笽王氏家族的一员,与王导、王敦、王羲之等家族成员同属一脉。王夷甫不仅以其卓越的才智和高雅的风度闻名于世,更因其深厚的学识和政治影响力而备受瞩目。

诗的第一句“玉麈消摇吐妙言”,形象地描绘了王夷甫手持麈尾,在宴会上自如地谈论着精妙之言的情景。玉麈作为古代文人常用的文房四宝之一,代表着文雅和智慧。在这里,通过“消摇”一词,传达了王夷甫言论流畅、思维敏捷的特点。同时,“吐妙言”强调了他言辞中的深奥和智慧,使得在场的宾客都为之倾倒。

第二句“清流都指作龙门”,则进一步升华了其形象。这里的“清流”象征着纯洁和高尚,而“龙门”则是通往高位的象征。将这两者结合,不仅表明了王夷甫的品格,也隐喻着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即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品德,帮助国家走向繁荣富强。这种表述不仅展现了他的雄心壮志,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

第三句“白头苟活尊胡虏”表达了诗人对王夷甫晚年态度的批评。这里的“白头”象征着衰老和岁月的痕迹,而“苟活”则透露出一种无力回天的感觉。“尊胡虏”则是指尊敬胡人或少数民族统治者的行为。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王夷甫晚年立场和行动的不满,认为他在晚年仍然坚持尊奉胡虏,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最后一句“夜半排墙未是冤”,则表达了诗人的复杂情感。这里的“夜半排墙”意味着在半夜里进行严密的防备和布置,“未是冤”则表示这样做未必没有理由。诗人在此可能是在表达对王夷甫行为的质疑和思考,认为他虽然采取了严密的措施来保护自己,但这些措施是否真的必要且合理,还需要进一步的判断和讨论。

这首诗通过对王夷甫的不同阶段及其行为的评价,展现了诗人对其复杂人格和行为的矛盾态度。一方面,诗人对他的才华和学识给予了高度评价;另一方面,又对他的某些做法和晚年立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这种矛盾的态度既体现了诗人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