輶车纵横绣衣使,海内骚动封纸黄。
妙品人家那可得,置以走辙加浮航。
似闻供上祗纤悉,往往尽入公侯王。
骊山往事不古鉴,艮岳驯致烽烟狂。
祇今故老尚能说,空使悲愤萦肝肠。
书生不负医国手,赋成何日奏明光。
不如且唤吴姬辈,笑擘轻红入醉乡。

这首诗由五首诗组成,每首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风格。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第一首:
廞庭自三山送荔枝分韵得缃字(注:廞庭是古代的一种宫殿名称,这里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宫廷场所。三山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与荔枝有关。缃字在这里可能是一个典故或者是一种象征。)

译文:从三山送过来的荔枝,在宫中分韵吟咏时得到“缃”这个字眼。

赏析:这首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热闹而富有诗意的场景。通过使用“廞庭”、“三山”等词汇,诗人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繁华的时代背景。而“送荔枝”则暗示了这种繁荣背后可能隐藏着的政治斗争或社会矛盾。

第二首:
輶车纵横绣衣使,海内骚动封纸黄。(注:輶车指的是轻便的马车,绣衣使者则是指穿着华丽服装的官员,这里可能指皇帝身边的近臣。)

译文:轻便的马车络绎不绝,穿着华丽服装的使者来往穿梭,使得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动荡之中。

赏析:第二首诗进一步描绘了一个混乱的局面。通过“輶车”、“绣衣使者”等词语,诗人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和担忧。同时,“海内骚动”也暗示了战争、动乱或内乱等不稳定因素的存在。

第三首:
妙品人家那可得,置以走辙加浮航。(注:妙品之家指的是非常有钱或有权势的家庭,走辙指的是车辆行驶的痕迹,浮航则是指船只航行的情况。)

译文:那些富有的家庭是无法得到的,就像把车子放在车辙上,船只漂浮在河面上一样。

赏析:第三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富者与贫者的不平等现象的感慨。通过“妙品人家”和“走辙”、“浮航”等比喻,诗人形象地描绘了一个社会阶层分明、贫富差距巨大的局面。这种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矛盾。

第四首:
似闻供上祗纤悉(注:供上是指上供,即向朝廷进贡的意思。祗纤悉可能是指各种精美的丝织品。) 往往尽入公侯王。(注:公侯王可能是指诸侯王或者高官显贵。)

译文:似乎听说这些珍贵的丝织品都献给了皇帝,而这些丝织品最终都被公侯王等高官显贵所拥有。

赏析:第四首诗描绘了一幅奢华的场景,通过“供上”、“祗纤悉”等词语,诗人表达了对于当时上层社会奢靡生活的一种嘲讽和批评。同时,“公侯王”等字眼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权力集中的特点。

第五首:
骊山往事不古鉴(注:骊山可能是指历史上著名的骊山温泉,也可能是其他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古鉴可能是指古时的镜子,用来比喻过去的教训或经验。) 艮岳驯致烽烟狂(注:艮岳可能是指古代的一种建筑风格,也可能是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烽火烟狂可能是指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景象。)

译文:骊山的过去已经不再被人们所记住,就像古时候的镜子已经失去了光泽。而艮岳等地的修建也导致了战争和灾难的发生,使得人们感到愤怒和无助。

赏析:最后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通过对“骊山”、“艮岳”等历史遗迹的描述,诗人揭示了过去的错误和教训,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于时代变迁、社会问题以及历史教训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人的语言也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