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书南窗下,日午天光亮。
阴阴夏木长,翙翙巢禽鬯。
因之省疏慢,亦喜就闲旷。
散帙寄忘怀,曲肱从所尚。
临文眩今古,抚事杂欢怅。
劳形竟何为,有心得非妄。
释卷忽自娱,收视已神放。
远从华胥游,却立钧天上。
万缘倏皆空,至乐了无状。
悲哉俗学徒,头白迷归向。
【注释】
抱书:抱着书。
南窗诗:指《南轩诗》。南轩:南面的窗户,借代书房。
阴阴夏木长,翙翙巢禽鬯:阴阴,树木茂密的样子;翙(pù),鸟鸣声;鬯,通“畅”,高兴的意思。
因之省疏慢,亦喜就闲旷:因而省去懈怠,也喜欢闲适旷达。
散帙寄忘怀,曲肱从所尚:放散开书卷以寄情于外,弯曲身体以追求自己所喜好的。
抚事杂欢怅:抚摸着事情而感到欢乐而又混杂着悲愁。
劳形竟何为,有心得非妄:劳形,劳累身体;得,得到。竟,终究。
释卷忽自娱,收视已神放:放下书本,突然觉得非常愉快,目光收束时已经精神飞越。
华胥:《列子·黄帝》载,上古真人华胥履赤舄(草鞋)游于华胥之野(地名),寝之处,梦为帝女与己合,后生下伏羲。这里泛指梦境。
钧天:天上,神话中最高的天。
万缘倏皆空,至乐了无状:万缘、至乐都指一切烦恼。倏(sū),快;了无,没有一点。
悲哉俗学徒,头白迷归向:悲哀啊世俗中的学子们,头发斑白却迷惑地不知道回归正道。
【赏析】
《南轩诗》是晋宋之际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七首,每首都写他隐居田园生活的一种心境和感受,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隐逸情趣。
第一首开头两句点出读书的环境和时间:在南窗下读书,中午时分阳光明媚。“抱书”二字,写出了陶渊明好学不倦的精神。“日午天光亮”,表明了陶渊明读书勤奋、专心致志的程度。“阴阴夏木长”,“阴阴”,树影浓密貌。“夏木长”,说明夏季天气炎热而树木茂盛,给人以清凉之感。“翙翙巢禽鬯”,是说小鸟在树上欢唱,表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阴阴”、“翙翙”两个叠字,把夏天树木的繁茂以及鸟雀欢快的情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因之省疏慢,亦喜就闲旷。”是说由于这样清幽的环境,陶渊明能减少一些懈怠,更加珍惜这难得的闲暇时光了。
第三首,写陶渊明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散帙寄忘怀,曲肱从所尚。”是说,他放下书本到户外散心,放松身心;又伸直胳膊靠在床头睡觉,这是符合自己的意愿的。“临文眩今古,抚事杂欢怅。”是说,面对历史典籍,陶渊明眼花缭乱而心驰神往;面对世事人情,则感到欢乐而又混杂着悲愁。
第四首,写陶渊明的精神状态。“劳形竟何为,有心得非妄。”意思是说,身体劳累有什么值得奇怪呢?只要有所悟解就是真实的体会,不是虚妄的东西。
第五首,写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释卷忽自娱,收视已神放。”意思是说,放下书本就能自娱,眼睛一闭全身轻松,完全进入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
第六首,写陶渊明的思想境界。“远从华胥游,却立钧天上。”意思是说,他远离尘世,就像在梦中一样遨游于仙境;又像是回到了天上,摆脱了人间的一切烦恼。
第七首,写陶渊明对人生的看法。“万缘倏皆空,至乐了无状。”意思是说,所有的烦恼都在瞬间消失殆尽;最美妙的快乐也就没有了踪影。“悲哉俗学徒”,是说可悲的是世俗中那些学道的人。
这首诗通过描写陶渊明在大自然中的隐居生活,反映了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