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室非我乡,种树非我庐。
未尝三年淹,劳力岂不虚。
远嘉叔孙子,去故情若初。
此意人不知,嗟哉贤大夫。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赏析作者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筑室种树”“此意人不知,嗟哉贤大夫”等,然后理解诗句的内容,再根据要求分析情感。本诗是一首咏怀诗,通过写诗人种树和筑屋的打算,表达自己不愿为官、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筑室非我乡”,“筑”,指建筑房屋;“非”,不是;“乡”,故乡。意思是说建房不是为了我的家乡,而是想远离家乡,去外地居住。这是第一层含义。“种树非我庐”,“种”,种植;“庐”,居处,住所。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种树并不是为了我的住处,而是为了远离我家乡。这第二重意思。“未尝三年淹,劳力岂不虚”,“淹”,停留。这句意思是说没有过三年的停留时间,那劳累的体力岂不是白搭了吗?这第三层含义。“远嘉叔孙子,去故情若初”,“嘉”,赞美;“叔孙”,春秋时鲁国的大臣名,姓叔孙;这里指孔子的弟子颜渊(字子渊);“子”,尊称;“初”,当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远慕叔孙的品德,离开旧友的感情像当初一样。第四层含义。“此意人不知,嗟哉贤大夫”,这两层含义。最后两句是说:这样的想法,别人是不会知道的啊!叹息一声,真是贤德之人啊!这最后一层含义。整首诗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不图仕宦,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淡于富贵、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
【答案】
译文:筑起房屋不是我的家乡,种上树木也不是我的家。没有过三年的停留时间,那样劳累的体力岂不是白搭了吗?远慕
叔孙的品德,离开旧友的感情像当初一样。这样的想法,别人是不会知道的啊!叹息一声,真是贤德之人啊!
赏析:
《读山海经》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赏析:
陶渊明的诗,多以自然景物作为意象,以物喻己,托古讽今,或写景抒情,或即事感物,或咏史抒怀,或咏物寄情。这首诗是陶渊明隐居田园后写的。前四句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宁静又和谐的自然环境,其中既有诗人的主观情感,也有对自然的客观描写和评价。后四句则写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生活情趣及思想感情。全篇虽无一“乐”字,但处处透出作者的快乐之情。
首联“孟夏草木长”二句,点明季节,交代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草木长”是诗人眼中所见,“篱落疏”则是诗人耳中所闻。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厚。孟夏时节,万物生长。而诗人却只看到篱笆上的草长得茂盛,说明篱笆外的环境十分荒凉。这种对比,一方面揭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寂寞,另一方面也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恬淡宁静。“众鸟欣有托”一句,将鸟儿比作人类,用其“欣有托”来比喻诗人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从而抒发了他内心的愉悦之情。
颔联“既耕亦已种”两句是说诗人亲自下地耕种,亲手种植蔬菜,以此自得其乐。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躬行实践的情景。“时还”二字则暗示了诗人劳作的规律性。而“时还读我书”一句,更是点出了读书与务农相结合的生活乐趣。
颈联“微雨从东来”两句,描绘了一幅雨景图:细雨由东而洒向西边,和煦的东风伴随着它的到来。这样的景色不仅清新宜人,更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而“泛览”二字,则表明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多么舒畅惬意。
尾联“泛览《周王传》”一句,透露了诗人阅读的内容。“《周王传》”是《山海经》中的一篇。《山海经》是一本记载神话传说和地理异闻的书籍,内容极为庞杂。诗人在闲暇之余翻阅《山海经》,既是消遣也是学习。而“流观”一词,则表明了诗人对《山海经》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最后一句“俯仰终宇宙”一句,概括了诗人对人生的认识。“俯仰”,形容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宇宙”,指天地万物。诗人认为,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来看,都难以摆脱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然而,即使身处如此困境之下,诗人仍然能保持一颗宁静平和的心态,享受着田园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全诗通过对田园生活场景的描绘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诗人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一个热爱自然、追求自由、乐观向上的美好形象。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理想化生活方式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