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丝残雪影,况复在尘埃。
暮色随钟尽,年光逐水来。
邻逋灯下索,乡梦戍边回。
明日听春雨,渡江登越台。

《己丑除夜》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作品,此诗为作者在公元890年(大中四年)除夕所作。全诗八句,每句七个字,共五十六个字。首句“鬓丝残雪影”,以“残”字形容“雪”与“影”的不彻底,表现了作者的愁思之深。

译文:
鬓边已见白雪,何况又身陷尘世。
暮色随钟声而尽,时间如水般流逝。
邻居在灯下索要,家乡梦回边疆。
明日听春雨绵绵,渡过江来登上越台。

注释:
己丑 —— 古代以干支纪日,己丑指代大中四年。
鬓丝 —— 形容头发白了,鬓角的头发也变白了。
残雪 —— 雪还没有融尽,还有残留。
况复 —— 何况又。
尘埃 —— 尘土飞扬,比喻世事纷扰。
暮色 —— 黄昏时的天色,这里指夜晚即将来临。
钟声 —— 佛教寺院晚上敲钟以报时,这里用其象征时间。
年光 —— 时光,此处指岁月流逝。
邻逋 —— 邻居,可能是指作者的朋友或亲人。
乡梦 —— 家乡的梦境,这里指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
戍边 —— 驻守边疆,这里可能表示作者在外的辛劳。
渡江 —— 渡过长江,这里指回到故乡。
登越台 —— 登上越王台,这里可能寓意着回归故土,或是表达归乡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大中四年除夕之夜的孤独、思念之情。首句“鬓丝残雪影”,以“残”字形容“雪”与“影”的不彻底,表现了作者的愁思之深。第二句“况复在尘埃”,更是强调了作者身在尘世,无法摆脱困境的无奈。第三句“暮色随钟尽”,描绘出一幅黄昏时刻的场景,暗示时间的流逝。第四句“年光逐水来”,则是将岁月比作流水,寓意岁月无情,时光易逝。最后两句通过“邻逋灯下索,乡梦戍边回”和“明日听春雨,渡江登越台”,展现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