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山僧都不会,犹若太虚无内外。
临时应化即非真,□取驰求还自背。
【注释】
颂石头和尚草庵歌:颂赞石头和尚的草庵。颂,赞颂。石头,指禅宗六祖惠能的法号石。草庵,指石头和尚所住草庐。
其二十五:此诗是第二十五首,即《颂石头和尚》的第二十五首。
此时山僧都不会:当时,所有出家人都不精通佛理。
犹若太虚无内外:就像太虚一样既没有内也无外。
临时应化即非真:随时应变不是真实的自己。
□取驰求还自背:追求什么,反而背离了真实。
【赏析】
本篇是一首颂赞禅宗六祖惠能的诗。惠能俗姓卢氏,唐代人,生于524年,卒于674年,是禅宗南宗的创始人,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惠能曾说:“若言见性,即是见佛。”(见《坛经》)这首诗就是赞颂惠能见性的禅学思想的。
全诗共五句,前两句“此时山僧都不会”和“犹若太虚无内外”,都是对惠能见性思想的肯定;后两句“临时应化即非真”和“□取驰求还自背”,则是对惠能见性思想的具体阐发。
从结构上看,这是一首绝句。它与前面三首不同。前三首都是七言律诗。本篇虽也是绝句,但格律上却有所变化。它每句七个字,共有四组押韵(第一、二句为“下平十蒸”韵,第四句为“去声二十七沁”韵),这与前面三首的七言律诗格律相同。这种变化,可能是为了适应颂赞对象的特点而作的考虑吧。
第一句“此时山僧都不会”,意思是:当时所有的僧人都不会。这里用一个否定词“都”,说明当时所有的僧人都没有领悟惠能的见性教义。“不会”二字,既表明了他们没有领悟惠能教义的事实,同时也暗示了惠能见性学说的高深莫测。
第二句“犹若太虚无内外”。意思是:就好像太虚那样既没有内也没有外。这一句是对前面一句的进一步阐释。惠能主张“见性即悟,不假修持”(《坛经·行由品》),强调的是“直指人心,顿尽参悟”(同上)。他认为人们只要“触目观心”,就可以直接体悟到佛性的存在。这里,惠能将佛性比喻为太虚,说明佛性和太虚一样既没有内在也没有外在。这里的“内外”二字,既是指佛性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又是指佛性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外。这两句一气呵成,把惠能见性教义的精神实质表达得非常清楚明白。
第三句“临时应化即非真”,意思是:随机应付变化就不是真正的自己了。这一联是承接上面的意思而来。惠能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守心不住,起心即是过失,不起即是菩提”(《坛经·行由品》)。他的意思是说:人们只要按照他的教导去做,就能得到觉悟;否则就会起心动念,陷入错误而不能觉悟。因此,“临时应化”就是指人们根据惠能的教义去做事情。这里,“临时”二字,既表示人们根据惠能的教义去做事情,也表示人们根据惠能的教义去做事情的时间是暂时的。“即非真”就是说,如果“临时应化”做事情时不依照惠能的教义去做,那就会失去自我。这里的“即”和“非”,“真”和“假”,都是指不同的情况而言。
最后一句“□取驰求还自背”,意思是:追逐什么,结果反而背离了真实。这一句是总结前面的两句而来的。惠能认为,人们只要按照他的教义去做,就能得到觉悟;否则就会起心动念,不能觉悟。因此,“临时应化”做事情,就要依照他的教义去做。这样,就避免了起心动念,不能觉悟的弊病,从而得到了真实的觉悟。但是,人们往往会因为贪求什么而失去自我,最终导致与真实相背离。这里的“□取”,指的是人们追逐的欲望或名利等身外之物;“驰求”,指的是人们追逐的欲望或名利等身外之物时,那种急迫的心态;“自背”,指的是由于追逐欲望或名利等身外之物而导致背离真实。这一联是说,人们追逐欲望或名利等身外之物时,就会背离真实而得不到真实的觉悟。这一句既是对前面两句的总结,又是对后面两句的铺垫。
这首诗通过对惠能见性思想的阐述,表达了一种人生哲学观念。它告诉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要迷失自我;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要脚踏实地,不要追逐浮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获得真实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