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垢重汩尘缘,岂自收心向觉源。
挈水拾薪时节至,三通鼓罢物皆鲜。

【注释】

  1. 行住坐卧(zhàn zú):佛教语,指人的一切活动。三十二颂:佛经的一种体裁,由三十二字组成一颂,共三十二颂。
  2. 其十六:此诗的第十六首。
  3. 浴头(yù tóu):洗澡洗头。比喻清除思想上的污垢,恢复清净本性。
  4. 汩(gǔ)尘缘:搅乱尘世的因缘。
  5. 向:趋向、致力于。觉源:《大乘起信论》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心性本净”之本,即觉性之本源。
  6. 挈(qiè):提。水拾薪:喻修禅定。时节至:时机来临之时。
  7. 三通鼓:佛教仪式中击鼓三次表示时序。
  8. 物皆鲜:一切事物都焕然一新。
    【赏析】
    《浴头偈》是唐代禅宗六祖惠能所作的一首颂佛诗。《五灯会统》卷四记载,惠能“初住韶州曲江,有僧自南海来谒,惠能问法于师。师以偈告之曰:‘随处宜逢师,逢师须问礼。见说便礼拜,与人添作喜。’师于是南行至广州,值大隋炀帝崩,天下无主,乃归南海。遇旧日同参智药上座,与论宗旨,甚合神契。”惠能后来在韶州创立“顿教”,被唐武宗追封为“弘忍大师”。这首偈诗是他为弟子们所写。
    这首诗是惠能晚年之作,当时他的门徒已不少,且已形成一定的组织。他通过这首偈诗,对门徒进行了一次集中的教育。
    从内容看,这是一篇讲顿悟的短文。全诗意旨明确,文字简洁,但思想深刻。
    前两句写众生的烦恼和迷误,指出了人们之所以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觉悟。接着用两个典故说明,要摆脱这种境况就要去寻求觉悟的途径。一个是“挈水拾薪”,另一个则是“三通鼓罢”,意在说明只有通过修行禅定才能达到明澈心境的境界。
    “岂自收心向觉源”一句点出修行的目的。“向”字表明目的所在,“觉源”则是指觉醒的源头,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涅槃境界。这句诗告诉众生,不要迷失自己,要回归到觉悟的本源上来。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核心,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最主要意思。“浴头”原意是洗头,在这里引申为洗涤心灵。“汩尘缘”意为搅乱尘世的因缘;“物皆鲜”意指一切都焕然一新。这两联的意思是,当修行者的心灵得到净化后,就会使万物焕然一新。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修行者心灵的净化与万物的变化进行比较,生动地表达了顿悟所带来的精神解脱和物质更新。同时,它也启示人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应勇于追求觉悟,摆脱迷惑和困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