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人不夺境,山河光炯炯。
若谓露全身,重添眼中眚。
第一首。
僧人问四料拣因而颂之(四料拣,即禅宗四种法门:看、作、行、忍),我答:夺人不夺境,山河光炯炯。
如果认为露全身,重添眼中眚。(眚,通“眚”,灾祸)。
夺人不夺境,山河光炯炯。
若谓露全身,重添眼中眚。
第一首。
僧人问四料拣因而颂之(四料拣,即禅宗四种法门:看、作、行、忍),我答:夺人不夺境,山河光炯炯。
如果认为露全身,重添眼中眚。(眚,通“眚”,灾祸)。
在赏析这首《师自作真赞》时,我们可以深入地理解诗中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以及诗人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体会诗的艺术魅力。 1. 逐句释义分析 - 曾戴花冠入东鲁:这句表达了一位僧人或修行者带着鲜花和花环进入了东方的一座寺庙或圣地。这里的“东鲁”可能指的是中国东部的某个地区,如泰山、少林寺等,象征着佛教传入中国的发源地。 - 又携角杖到西乾:“携角杖”可能意味着这位僧人携带了一根拐杖
【注释】 1. 南海之滨:指中国南海一带。 2. 幕阜之顶:指的是中国江西省境内的幕阜山。 3. 硗硗确确:形容山势险峻不平。 4. 从十年游,脚跟皴剥:意思是说跟随师父学习了十年,脚底磨出了老茧。 5. 讨甚机锋:询问什么机锋,机锋是禅宗用语,意指禅宗的机缘和法门。 6. 七错八错:形容说话或做事复杂混乱。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学僧对禅宗机锋的探求,诗中通过描绘师
【注释】: 1. 偈二十四首(一作《颂》):即《四十二章》或《四教颂》。偈为佛教中说唱经文的一种,由韵语组成。“二十四首”,指此诗共有四十二句。 2. 其十七:是第四十二首偈的序号。 3. 生死即涅槃:佛教认为,生死与涅槃是同一境界的不同名。生死是指人世间的一切苦恼,涅槃是超脱生死的境界。 4. 全迷即全悟,全死即全生:这是说,当一个人对生死、涅槃有了彻悟的认识时,他就能从生死中解脱出来
诗句解释与赏析: 偈二十四首 其二十 五五二十五,人人超佛祖。 - 注释1: “五五”可能指某种数字组合或象征意义,“二十五”则可能是对某事物数量的描述。 - 注释2: “人人”表示普遍性,意味着每个人都能超越佛祖的限制。 - 注释3: “超佛祖”表明超越了传统佛教的束缚或限制。 - 译文: 每个人通过某种方法达到了超越佛祖的境界。 撩著未知机,黄金成粪土。 - 注释1:
诗句翻译与赏析 原诗 大圆鉴中同结社,一微尘里共安居。 释迦弥勒无门入,不到到者真丈夫。 大丈夫汉,撩著便知来由,不为分外。 若更拟议踌躇,何啻云泥万里。 所以道十五日已前点即不到,十五日已后到即不点。 且道点即是,不点即是。 长因虎啸风生处,记得龙吟雾起时。 注释 1. 大圆镜:指佛性或本性的圆满、完整状态。 2. 结社: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集体活动来净化心灵、提升道德。 3.
【注释】 师自作真赞 其三:师,指杜甫。“自作”是说自己写的。 镜中电影急观瞻,水底灯毬休把捉。 镜中电影,指水面上反射的月亮影像。急观瞻,形容月光映照得极快,如电影般迅速。 水底灯毬,指水中倒影的月亮。休把捉,不要伸手去抓它。 忘言要辨此时机,万里清秋看一鹗。 忘言,不须多言,不必多言就能辨别出时局变化。万里清秋,意思是秋天景色美丽宜人,但诗人此时的心情并不舒畅,而是忧国忧民。看一鹗
诗句释义 1 心心(心)心,莫谩寻:这里的“心”字多次出现,可能是指某种心境或状态。"莫谩寻"意指不要随意寻求,可能是在告诫人们不要盲目追求某些东西。 2. 道道(道)道,已蹉过:这里的“道”同样多次出现,指的是道路、规律或真理等。"蹉过"意为错过了,表示已经走过了这条道路。 3. 不蹉过,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哲学思考——如果不错过(蹉过),那么什么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呢
【注释】 师:对老师自称。自作:自己写的。真赞:指赞美诗。其二:是组诗中的第二首。 溃散百骸从龌龊,一长灵物熟知音:意思是说,身体溃散了,但精神却像长明的灵物一样,始终与作者有知音之感。 银蟾:月亮。不落:指月色皎洁,如银盘般圆满、光洁。清江:清澈的江水。坐对黄花秋已深:意思是说在清冷的江边坐着,面对着盛开的菊花,秋天已经很深了。 【赏析】 此诗为诗人晚年所作组诗之一。前四句写诗人年老体衰
【注释】 (一)真赞:对某人或某事的赞美之词。 铁牛:比喻人像一头铁铸的牛,形容体格魁梧,力气大。 玉麟:麒麟,古代神话中的四灵之一,象征祥瑞。 脱体堂堂呈似伊:脱掉形体,堂堂正正地像他一样(指玉麟队中的一员)。 (三)有眼无口:有眼睛而没有嘴巴。 赏析:这首诗是赞美一队的人马,其中一人像“脱体”的麒麟。诗中运用了夸张、对比等手法来突出这一特点。首句写队伍庞大威武
【注释】 “偈二十四首 其二十二”:这是《佛说四十二章经》中的第二十二偈,全偈为:“譬如一聚米,散在十方国。诸人各分别,不识是何物。” 法岁云周:佛法的岁月已经圆满。 木人施草:木偶人用稻草扎起来。 石女行筹:石头做成的女神手持筹码。 衲僧了无交涉:出家人之间没有争执。 那更头上安头:这更加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横担楖栗:把楖栗(一种古代乐器)横放于肩上。 笑傲清秋:笑傲秋天的清冷。 要去即去
【注】即心即佛:禅宗的“即心即佛”,即认为人的内心就是佛教所说的真如佛性。 风劲叶频落:风吹得强劲,树叶纷纷凋落。 山高日易沈:高山上的太阳容易沉落。 坐中人不见:坐在堂内的客人不见了。 窗外白云深:窗外白云深处有人家。 赏析一:首联写诗人登高远望之所见。上句写秋风劲吹,落叶纷飞,下句写山高日短,阳光难照。此联写景工细入微,富有诗情画意。颔联写诗人登高望远之想。上句说在堂内,看不到堂外的客人
【赏析】 “乾峰十方薄伽梵”,是说佛祖在十方世界,都如来一样,普度众生。 “须弥头倒卓,碧海起清风。”这是写佛教中“四大皆空”的意境:大地、大海、须弥山(即喜马拉雅山)、摩天花(即菩提树)。大地是“四大”(地、水、火、风)之一,大海是“四大”之二,须弥山是“四大”之三,摩天花是“四大”之四,而佛祖是“四大”之一,他无处不在。 “东弗已摇落,西瞿花正红。”这是写佛教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境
渔父 白发慵梳百不忧,与他鸥鸟日悠悠。 清朝荣辱几番事,满眼烟波一叶舟。 雨过洞庭歌棹月,霜飞云梦醉眼秋。 蓑纶晚■芦花岸,闲扣金针作钓钩。 注释: 1. 白头发懒得梳理,百事都不担忧,就像和鸥鸟一起在湖面上飘荡。 2. 在朝廷中经历了许多荣华富贵和权力争斗的事情,但这些都像眼前的烟波浩渺一样,无法改变。 3. 雨后洞庭湖上的景色如画,我一边唱歌一边划船赏月,秋天的霜降时,我沉醉于云梦山中。
【注释】 僧问:四料拣因而颂之 其二:四料,即四种材,佛教语,指四种禅定。拣,挑选。因,原因。夺境不夺人,虚空问四邻,虚空,佛家称“色空”,“色”是外物,是现象,是现象界。四邻,四维。“不夺人”与“虚空问四邻”相对应。 【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内容十分深刻,诗人以禅师问答的形式,对禅宗“无我”、“无住”的主张做了很好的阐释。 首联两句,是说禅定功夫达到一定境界的人
第一句注释:僧问,这是僧人向诗人提问的意思。四料,指佛教的四种烦恼,即贪欲、瞋恨、愚痴、我慢。拣,选择、挑选。因而,因此之意。颂,赞美、歌颂。其三,第三首诗的简称。 第二句注释:人境两俱夺,人境,指世俗的纷扰世界。两句意思是世俗的纷扰世界与佛教的清净境界都让人难以取舍。 第三句注释:倒转舌头说,意谓世俗的人在面对世间纷扰时,总是用舌头说话,而佛教的修持者则通过禅定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第四句注释
注释: 人境俱不夺:人世间万物都没有被夺走。 东西任该抹:东边西边任凭涂抹。 七九六十三,相逢阿喇喇:这是一首诗,每句七个字,共六十二个字。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画”为题,赞美了绘画艺术的神奇和高超。首联两句,诗人以人境为对象,赞颂其与世无争、自在逍遥;颔联两句,诗人以画家为对象,赞颂其技艺高超、画艺非凡;颈联两句,诗人以画作为对象,赞叹其构图巧妙、意境深邃。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