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港转身,破头印法。
五叶芬芳,千徒杂踏。
于秀于能,谁离谁合。
【注释】
赞:颂,歌颂;五祖:禅宗五宗,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叶:指五家,也指五派或五个流派。芬芳:香气,比喻才学出众。能:才智。离:离开。合:聚合。
【赏析】
这首诗是颂扬禅宗五家七宗的诗。首联两句赞美了五祖,他们破头印法,有“浊港转身”之意。第二联赞颂五家的才学都很高,第三联说他们的弟子众多,第四联赞叹他们才华出众。全诗对五祖的才学和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浊港转身,破头印法。
五叶芬芳,千徒杂踏。
于秀于能,谁离谁合。
【注释】
赞:颂,歌颂;五祖:禅宗五宗,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叶:指五家,也指五派或五个流派。芬芳:香气,比喻才学出众。能:才智。离:离开。合:聚合。
【赏析】
这首诗是颂扬禅宗五家七宗的诗。首联两句赞美了五祖,他们破头印法,有“浊港转身”之意。第二联赞颂五家的才学都很高,第三联说他们的弟子众多,第四联赞叹他们才华出众。全诗对五祖的才学和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在赏析这首《师自作真赞》时,我们可以深入地理解诗中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以及诗人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体会诗的艺术魅力。 1. 逐句释义分析 - 曾戴花冠入东鲁:这句表达了一位僧人或修行者带着鲜花和花环进入了东方的一座寺庙或圣地。这里的“东鲁”可能指的是中国东部的某个地区,如泰山、少林寺等,象征着佛教传入中国的发源地。 - 又携角杖到西乾:“携角杖”可能意味着这位僧人携带了一根拐杖
【注释】 1. 南海之滨:指中国南海一带。 2. 幕阜之顶:指的是中国江西省境内的幕阜山。 3. 硗硗确确:形容山势险峻不平。 4. 从十年游,脚跟皴剥:意思是说跟随师父学习了十年,脚底磨出了老茧。 5. 讨甚机锋:询问什么机锋,机锋是禅宗用语,意指禅宗的机缘和法门。 6. 七错八错:形容说话或做事复杂混乱。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学僧对禅宗机锋的探求,诗中通过描绘师
【注释】: 1. 偈二十四首(一作《颂》):即《四十二章》或《四教颂》。偈为佛教中说唱经文的一种,由韵语组成。“二十四首”,指此诗共有四十二句。 2. 其十七:是第四十二首偈的序号。 3. 生死即涅槃:佛教认为,生死与涅槃是同一境界的不同名。生死是指人世间的一切苦恼,涅槃是超脱生死的境界。 4. 全迷即全悟,全死即全生:这是说,当一个人对生死、涅槃有了彻悟的认识时,他就能从生死中解脱出来
诗句解释与赏析: 偈二十四首 其二十 五五二十五,人人超佛祖。 - 注释1: “五五”可能指某种数字组合或象征意义,“二十五”则可能是对某事物数量的描述。 - 注释2: “人人”表示普遍性,意味着每个人都能超越佛祖的限制。 - 注释3: “超佛祖”表明超越了传统佛教的束缚或限制。 - 译文: 每个人通过某种方法达到了超越佛祖的境界。 撩著未知机,黄金成粪土。 - 注释1:
诗句翻译与赏析 原诗 大圆鉴中同结社,一微尘里共安居。 释迦弥勒无门入,不到到者真丈夫。 大丈夫汉,撩著便知来由,不为分外。 若更拟议踌躇,何啻云泥万里。 所以道十五日已前点即不到,十五日已后到即不点。 且道点即是,不点即是。 长因虎啸风生处,记得龙吟雾起时。 注释 1. 大圆镜:指佛性或本性的圆满、完整状态。 2. 结社: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集体活动来净化心灵、提升道德。 3.
【注释】 师自作真赞 其三:师,指杜甫。“自作”是说自己写的。 镜中电影急观瞻,水底灯毬休把捉。 镜中电影,指水面上反射的月亮影像。急观瞻,形容月光映照得极快,如电影般迅速。 水底灯毬,指水中倒影的月亮。休把捉,不要伸手去抓它。 忘言要辨此时机,万里清秋看一鹗。 忘言,不须多言,不必多言就能辨别出时局变化。万里清秋,意思是秋天景色美丽宜人,但诗人此时的心情并不舒畅,而是忧国忧民。看一鹗
诗句释义 1 心心(心)心,莫谩寻:这里的“心”字多次出现,可能是指某种心境或状态。"莫谩寻"意指不要随意寻求,可能是在告诫人们不要盲目追求某些东西。 2. 道道(道)道,已蹉过:这里的“道”同样多次出现,指的是道路、规律或真理等。"蹉过"意为错过了,表示已经走过了这条道路。 3. 不蹉过,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哲学思考——如果不错过(蹉过),那么什么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呢
【注释】 师:对老师自称。自作:自己写的。真赞:指赞美诗。其二:是组诗中的第二首。 溃散百骸从龌龊,一长灵物熟知音:意思是说,身体溃散了,但精神却像长明的灵物一样,始终与作者有知音之感。 银蟾:月亮。不落:指月色皎洁,如银盘般圆满、光洁。清江:清澈的江水。坐对黄花秋已深:意思是说在清冷的江边坐着,面对着盛开的菊花,秋天已经很深了。 【赏析】 此诗为诗人晚年所作组诗之一。前四句写诗人年老体衰
【注释】 (一)真赞:对某人或某事的赞美之词。 铁牛:比喻人像一头铁铸的牛,形容体格魁梧,力气大。 玉麟:麒麟,古代神话中的四灵之一,象征祥瑞。 脱体堂堂呈似伊:脱掉形体,堂堂正正地像他一样(指玉麟队中的一员)。 (三)有眼无口:有眼睛而没有嘴巴。 赏析:这首诗是赞美一队的人马,其中一人像“脱体”的麒麟。诗中运用了夸张、对比等手法来突出这一特点。首句写队伍庞大威武
【注释】 “偈二十四首 其二十二”:这是《佛说四十二章经》中的第二十二偈,全偈为:“譬如一聚米,散在十方国。诸人各分别,不识是何物。” 法岁云周:佛法的岁月已经圆满。 木人施草:木偶人用稻草扎起来。 石女行筹:石头做成的女神手持筹码。 衲僧了无交涉:出家人之间没有争执。 那更头上安头:这更加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横担楖栗:把楖栗(一种古代乐器)横放于肩上。 笑傲清秋:笑傲秋天的清冷。 要去即去
诗篇解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诗人情感的诗歌。下面是逐句解释: 1. 法法明心,尘尘垂手: - 法法明心:意指修行的人应当明了佛性,即佛教中认为每个人内在都有的、不生不灭的本性。这里的“法”可以看作是佛家的思想或教导。 - 尘尘垂手:字面意思是尘埃落定的样子,这里可能比喻事物归于平静或结束,或是形容环境的清朗。 2. 正出黄梅,傍生牛首: - 正出黄梅:黄梅是一种植物
【解析】 1.本诗前四句为第一段,“白衣”指三祖。三祖是禅宗的三位创始人。“受道”是说他们悟道。“瘥病非药”是说他们治愈疾病的方法是服药。“无欠无馀”是说他们已经超越了一切法。“有锤有凿”,是说他们用各种方法开导众生。“觅解脱门”是说他们都在努力寻找解脱的方法。“汝为谁缚”是说你们为什么要束缚自己。2.本诗后四句为第二段,“白衣”是指三祖。“道”是佛家语。“疾患非药”是说疾病不是药物可以治疗的
赞二祖 断臂求师,平田失脚。 三拜依位,诚人得谑。 稽首高深,少峰伊洛。 注释: 1. 断臂求师:比喻不择手段地求得真知。2. 三拜依位:指对老师非常尊重,三次拜礼后才能坐下听讲。3. 诚人得谑:真诚待人,得到他人的玩笑。4. 少峰伊洛:指山名,即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市西北,是道教胜地。5. 赏析:这首诗赞扬了两位祖师(禅宗的二祖僧璨和三祖僧肇)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成就。他们为了追求真理
拳下翻身,竿头进步。 万派同归,灵源独露。 瓦砾光辉,风云流布。 千眼那知,群心自度。 注释: - 拳下翻身:比喻在拳击中翻过对手的拳头。 - 竿头进步:比喻在学业、技艺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 万派同归:比喻众多的事物都归于同一目标或归宿。 - 灵源独露:比喻独特的才能和见解。 - 瓦砾光辉:比喻微小的事物也能发出光辉。 - 风云流布:比喻事物的发展迅速而广泛。 - 千眼那知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觉变则迷,识澄则悟。 - 释义:一旦意识到变化就会迷失,只有当你的见识变得清澈时,才能领悟到真理。 - 关键词:觉变、迷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与认知结果的重要性。当人们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而没有深入理解其本质时,很容易陷入迷惑之中。相反,当一个人能够洞察事物的真谛并保持清晰的认识时,就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领悟。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不断追求深度和清晰度
止堂铭 【注释】: 旨哉斯堂:这真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啊! 全观全止:全面观察,全面停止。 是止亦止:这是停止,也是停止。 应现何已:应该出现什么已经没有了。 法尔而然:自然而然。 不默则病:不说话就会生病。 必尔之归:一定要回到那里。 渊默生定:深深的沉默可以产生安定。 妙定圆极:微妙的安定达到极点。 心精发光:心灵中的精华发出光彩。 不出户牖:不在屋外。 灵鉴十方:灵明洞察,照见十方世界。